——读叶帆老师《哦,以色列》有感
文 / 书香
11/18/2019 1:00:05 PM
叶帆老师从以色列回来了,给我们带来了《哦,以色列》。读之,快意盎然,喜形于色——原来叶帆老师不是去旅游,而是去研究以色列历史了! 《哦,以色列》以地域为叙述点,以讲故事的方式,以妙笔生花的文字,将点点相连,汇成了一部独特的以色列简史。游走其中,我们看到了以色列的诞生、成长,看到了以色列的艰辛、不屈。
第一站是特拉维夫,在这里,叶帆老师看到了以色列之父、缔造了现代以色列的本·古里安的浮雕像,这让叶帆老师在刹那间成为了一位思想家,他开始思考人类、开始思考以色列,他想到:“人种学家有过定论,无论什么民族,一旦亡国500年,必定会被其它民族所同化,欧洲人移居美国,第二代便美国化了。中国人移居美国,到第三代就很难从他们身上闻到中国文化的气味。但惟独犹太人亡国将近2000年,分散世界各地而不被同化。犹太人居留美国八代、十代仍然是犹太人。
以色列人被驱赶到世界各国两千多年不被同化,祖居地被外邦人全部占住近两千年,却能重新复兴回归,再次立国。”接着,他又成为一名有神论者,他说:神在《圣经》里预言:“我要将以色列人从他们所到的各国收取,又从四周聚集他们,引导他们归回本地。我要使他们在那地,在以色列山上成为一国,有一王做他们众民的王。他们不再为二国,决不再分为二国。”以色列依照《圣经》预言复国,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奇迹。
不管是思想者的思考还是《圣经》的预言,都让我们想到了以色列人民的不屈不挠、坚忍不拔。是否记得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他笔下的犹太人奸商夏洛克,影响了全世界人的思维,几乎定性了犹太人的贪婪、卑劣、残忍、阴险、狡猾,而以色列正是犹太人的家园,由此不难想象,以色列人背负的耻辱。曾经,连他们想方设法报恩的中国都嫌弃,就更别谈其他国家的态度了。这很让人想起几种怪异的思维模式,人云亦云的懒惰思维,“墙头草”的利益思维,极端化的棍子思维,等等。譬如,对待“文革”问题,虽然官方已定性为“十年浩劫”,但随着一些言论的发声,有的人就开始列举起“文革”的成绩来。试问,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写出了不朽的《史记》,难道说这要归功于“宫刑”?好歹,以色列人卧薪尝胆,坚韧、自信,奋发图强,最终赢得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尊重和支持。但这并不是说,以色列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国家,它和所有国家一样,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
叶帆老师笔下的以色列基本上都是一景一史,不是触景生情,而是触景思史、触景考史,体现了一位资深作家思想的深度与高远的境界。在凯撒利亚,叶帆老师为我们引荐了一位人物,他叫希律,是一个犹太人和以东人的混血儿,因为曾经救过恺撒大帝一命,被恩赐统治以色列全境,典籍里尊称他为“大希律王”,他把自己定于一尊,其实是罗马帝国的儿皇帝。叶帆老师肯定了他的丰功伟绩:“建立起犹太国的经济秩序,发展城市建设,促进农业生产,使犹太国繁荣起来。”但也揭露了他的罪恶:“大希律王开了杀戒,一口气杀了两万多犹太人……大希律王丧心病狂,居然下令杀掉圣城里2岁以下的婴儿……他杀完了婴儿又把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杀掉,然后在癫狂中悲惨地死去,据说,他被百虫噬咬而死。”
接着,又鞭笞犹太人的罪恶、昏庸和报应:“昏聩的总督彼拉多把耶稣钉到十字架上之后,上帝的惩罚便接踵而来,总督彼拉多被流放赐死,在绝望疯狂中自焚而死。犹大则带着耻辱上吊自杀。而参与迫害耶稣的人和大希律王的子孙们,悉数被罗马人杀掉,宏伟的犹太圣殿被纵火焚毁。”还有那些因为希律不是正宗的血统,而发动战争的犹太人中的“陈胜和吴广们”。由此联想到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这是否是佛教里说的因果报应?
叶帆老师对风景和建筑的描写大多采用白描的手法,让人亲临其境,很有想拿出相机拍摄下来,然后储存到大脑中去的冲动。但风景再好,叶帆老师也不忘自己的使命,历史和人物随之而到。而对人物的描写,更是看到了一个写小说和剧本的作家的功底。
譬如在戈兰高地描写的摩西·达杨,“那个戴着眼罩的独眼将军,那个让埃及总统纳赛尔和以色列总理艾希科尔都头痛的刺头,那个让以色列人爱戴、被称作战神,让阿拉伯人痛恨、被骂作魔鬼的战争狂人,他给灭绝人性的战争,赋予了浪漫的想象力和艺术色彩,他把指挥部墙上那张硕大的作战地图,画成了一张超现实主义的油画,他把阿拉伯军队打得灵魂出窍。这个独眼贼回眸一笑的时候,半个阿拉伯世界都会颤抖。”
譬如在佩特拉的传奇人物劳伦斯,“这厮的履历太传奇,18岁时在大学念数学,一觉醒来,忽然萌生了报考历史系的念头,气得导师直想抽他的嘴巴……战争爆发,他加入了军队,本职是搞情报,他自己多年的经历使得他能和阿拉伯人打成一片,阿拉伯起义之后,劳伦斯就率领阿拉伯人和奥斯曼对抗……因为法国和英国政府在阿拉伯问题上的的野心,让劳伦斯左右为难,最后他干脆甩手不管,自己去写书去了……但依旧改不了自己旺盛的好奇心,跑去皇家空军,换了个名字去当兵,结果被狗仔队认出来了。然后又换名字去装甲兵,但是发现装甲兵太累了,他最后还是以真实身份去了空军……直到1935年,他驾驶摩托车,风驰电掣的翻过一个陡坡时,突然发现两个骑自行车的小孩近在咫尺,他一脚把档踩死,然后凌空摔出,最终伤重不治而亡,结束了他传奇冒险的一生。”
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叶帆老师大多采取幽默风趣的笔法,引人入胜,又让人忍俊不禁。
叶帆老师的《哦,以色列》,让我们免费游览了以色列,每一个历史故事都让我们长了知识,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的思想深度,说它是一部以色列的特殊简史,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