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了解莎士比亚,你就是精神贫儿

来源 / 先知书店

一位长者曾说:
“如果一个人
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无所知,
他就是精神贫儿。”
这个结论,可以有一堆“名人现身说法”:

1786年,美国开国元勋
亚当斯、杰弗逊访问英国,
参观破陋的莎士比亚故居,
一个在房前跪下,亲吻土地以表敬意;
一个用小刀在莎士比亚用过的椅子上
切了一块木片当做纪念品带回家。

1864年,美国总统林肯
在别人给他画肖像时觉得无聊,
于是他——
滚瓜烂熟,饱含深情地,
背诵了
《理查三世》和《哈姆雷特》的大段内容,
他不止一次这么干。

1977年,曼德拉在监狱中
读莎士比亚并在《尤利乌斯·恺撒》的经典台词:
“懦夫在未死之前,
就已经死过好多次;
勇士一生只死一次。”旁签下了名。
甚至,大独裁者希特勒
他认为莎翁完爆所有德国文学巨匠,
并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了热爱,
1933年,在一本纳粹刊物上,
莎士比亚成为了德国人!……
如果列一个莎翁忠实读者清单
上面会写满如雷贯耳的名字:
歌德、狄更斯、雨果、博尔赫斯、
丘吉尔、霍金、鲁迅、金庸……

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
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丘吉尔说:宁可失去一百个印度,
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金庸说:如果有一天能上太空,
又只能带一套书,
那必须是莎士比亚全集……
今天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
也让莎翁一代接一代地转世重生。

举几个你非常熟悉的例子:美剧《纸牌屋》借鉴了莎翁的历史剧《理查三世》;
动画片《狮子王》的灵感来自于悲剧《哈姆雷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被翻拍了一次又一次;
就连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概念设计,也借鉴了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
……
莎士比亚为什么既叫座又叫好,
而且经久不衰?

至少有三点,永远吸引人:
1.莎翁对人性的洞察以及救赎。
2.莎翁的文字太精彩好看了,
要是他被纳入类似论文统计的数据库,
很可能是史上引用次数最高的作者。
3.在莎翁的剧中,
会看到西方文化精神的底色,
即基督教信仰和自由自治精神。
看看莎翁对人性的洞察: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过度的情感,是智慧的欠缺。”
“我们常装出信仰的表情和虔诚的举动,
却用糖衣来包裹恶魔的本性。”

《哈姆雷特》有句台词:
“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中,
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
霍金以它作为终身信念,
在它启发下,
写出物理科普名著《果壳里的宇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接将莎翁的忌日(4月23日)
定为“世界读书日”。

一个有书架的人,可能都想要有一套莎翁的巨著。

先知书店为您推荐,在所有莎翁汉译本中,
做得最贴近莎翁原著风格的译本,
中国当代莎士比亚权威辜正坤先生领衔,
国内多位莎学名家合力完成的译本《莎士比亚全集》。



中英双语版《莎士比亚全集》,以诗体译诗,以散文译散文,尽显莎翁风格。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