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宣忱诗文选》编前语

文 / 孙基亮 周晓方

神学家、教育家、实业家王元德,字宣忱,以字行,1878年生于山东昌乐邓家庄,1942年殁于青岛。
为纪念王宣忱诞辰140周年,多年致力于王宣忱研究的文化研究者孙基亮先生与王宣忱后人商定,将王宣忱先生的遗著和文章加以整理并出版。这本《王宣忱诗文选》就是相关文集之一。

王元德(王宣忱)先生

《王宣忱诗文选》以2007年王宣忱女婿李忠桥先生重印的《颂讃诗歌》为主干,全书分为“诗选”“文选”“附录”和“插图”四部分。其中,“诗选”部分收录了2007年版《颂讃诗歌》中王宣忱先生“新作”“重译”“译作”“修词”的诗歌,共284首;“文选”部分收录了王宣忱先生散见于其他文集的文章11篇;“附录”收录新编的王宣忱先生年谱等。
本书主干部分是王宣忱先生原创或翻译的诗歌,这些诗歌,或工整对仗、或长短句错落,韵脚分明,富有文采,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充满激情,表达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虔诚的基督徒对主耶稣的敬仰、敬拜、感激和忠诚之情。
对《颂讃诗歌》的由来,孙基亮先生积多年对相关人士访谈和到图书馆、档案馆查询之功,为读者整理出一个讃美诗演变的清晰脉络。
与美术服务于教会一样,音乐也和教会密不可分,人们用歌唱的形式讃美上帝,所以,基督教音乐(Christian music),是基督教礼拜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西方音乐产生于教堂,描述圣经的基督教音乐,不仅其悦耳怡情的歌声,表达了对上帝的崇敬、讃美、信靠和祈求,激励人们的向善之心,滋润人们的真情实感,而且唱诗班在礼拜时的演唱,对牧师讲道还起着辅助作用,用歌声诠释圣经,对基督教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被称为圣乐、圣诗(亦称讃美诗)。
教堂唱诗班使用的《圣诗》歌集和《圣经》版本一样,自从在中国开始传播,就不断地翻译、修订、再翻译、再修订,形成一部《圣诗》的编译史。《圣经》不断地有新版本译出,同样《圣诗》歌集也不断地有新版本出现。各地流行的《圣诗》歌集,其诗歌曲谱的构成,既有来自古老的欧洲民歌,也有作曲家为《圣诗》创作的曲谱,像古典大师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其作曲多为教会所用。传到中国来,也有中国作曲家谱曲的,但大部分的曲调来自欧美。
说起山东教会的《圣诗》,离不开美国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和夫人狄邦就烈(Mrs. Julia Brown Mateer 1838-1898),她一直在登州(蓬莱)教堂领唱,并且训练唱诗班。她在多年的学堂和教堂音乐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感到编一本《圣诗》很有必要。1872年,她出版了积多年教唱《圣诗》经验的作品《圣诗谱·附乐法启蒙》。另一位和狄考文关系密切的美国传教士倪维思(John Livingstone Nevius,1829-1893),传教的同时,注意收集英国圣乐,只要听到一首新圣乐,特别是令他们感动的圣乐,立即翻成中文,以便丰富圣诗集。1854年在积攒到100多首赞神圣诗,教给教友练唱,后因教会渐兴,旧诗不够用,甚觉遗憾,便与好友狄考文商量,共同收集、翻译、增补多首,仍以《讃神圣诗》名义,1893年由上海美华书馆出版,这是狄考文和倪维思共同编译出版的第一本供中国人使用的《圣诗》歌集。
狄考文、倪维思在《讃神圣诗》序中写道:凡人遇一书,必欲求其文字新奇,词旨深邃者,始为之恣意偏观,否则置之高阁,以为平庸无深奇,不足观也……其为颂主之诗,尤当本诸真性情以发之,真则无取于文饰,其辞大圭不琢,大羹不和,一言真也……世人作歌言志,或借以讃称人德,或借以勉励人善,或借以表明在己感恩之心,于今仰答上主……
这本早期的《圣诗》歌集,收录了252首圣诗,内容分别为颂讃真神、耶稣降生、耶稣受难、为人言行、受死赎罪、复活受荣、慈爱、敬爱、赞美、爱德、忍耐、感恩、祷告、劝勉、安慰、孝亲、洗礼、孩童诗等门类。但奇怪的是,这本歌集只有歌词,没有曲谱,形态近乎《诗》。追溯原由,一则,中国文化传统中,“重意轻形”,导致本来有词有曲,也仅以文传。二则,现代记谱法在当时并未普及,要知,连工尺谱,也是近代产物。三则,赞美诗主要用于礼拜,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教信徒人数很少,大多数文化程度有限,故在礼拜开始前,由能歌者教唱,众人跟唱,背诵记住,以便礼拜中能同歌之。四则,《圣经》里也有“诗篇”一卷(共150篇),也是文存韵亡。今日我们广泛使用的记谱法,也由像狄邦就烈一样的传教士,以向中国基督徒口传心授为使命,使“哆来咪”广为大众所知,并成为民众学习乐理的易学易用之工具。
这应该是山东《圣诗》歌集的最早版本。狄邦就烈自到登州传教,就认为中国人应该唱讃美诗。中国以前没有基督信徒,从来没唱过讃美诗,她认为中国人也很喜欢唱,经过教授,也会唱得很好。这本《讃神圣诗》在教中国信徒学唱圣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教会发展了,教徒也多起来了,《圣诗》歌集不够用了,各地教会也不断自己出版圣诗集,在这种形势下,1911年中华基督教华北大会在济南开会时,自立会同仁商议选择新歌,增编《讃神圣诗》的篇目,选举几位委办组成新编圣诗委员会。于志圣为委办长,委办有赫士(美国传教士Watson Mcmillen Hayes,1857-1944)、周书训、张松溪、王元德(宣忱)、袁景奎、袁德沾,共为七人编诗小组。
1911年,王宣忱被选为增编讃美诗委员会的成员。同年,华北地区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在济南开会,在原有的圣诗基础上,又从《颂主诗集》《颂主诗歌》《讃主灵歌》《信徒圣诗》《复兴诗歌》等中挑选出200多首,在赫士先生鼎力相助下,1914年5月24日在烟台出版。
但是这本《圣诗》歌集中有些只有词,没有曲,人们没法唱,三年后的1917年,华北地区基督教自立会再委派于志圣、明美彝、方威廉、维礼恩惠、邓安立、阿保罗为其配曲,增修圣诗,并将每首配曲,按照教友们习惯唱的,或新译新选的,编辑成册出版,名曰《重订讃神圣诗》,于1917年7月22日,以华北大会选辑的形式出版。
1936年,王宣忱认为《讃神圣诗》经过20年的传唱,有增广之必要,原本有必要再作编修,于是搜罗全国教会的圣诗集,打算自己重编《讃神圣诗》,另订新目录,以备编辑一本比较完善的《讃神圣诗》。当时全国基督教六大公会联合组成一个联合圣诗编委会,准备编辑六大公会通用的《圣诗》歌集,这六大公会为:中华基督教会、中华圣公会、美以美会、华北公理会、华东浸礼会、监理会。于是,王宣忱暂时搁置他正在编制的目录,等待六大公会编辑的新圣诗集。
六大公会花费七年多时间,于1936年,在上海广学会出版和发行了圣诗歌集《普天颂讃》。出版后,王宣忱手持此集,反复诵读,按谱试唱,发现其中一百多首虽然与《讃神圣诗》相同,但已失去原貌,有些原来的好词句被摈弃;于是他决定还是自己来做,继续整理原先他自己的稿子,将原本《讃神圣诗》增加内容,并从《普天颂讃》中采摘若干首,充实到自编的版本。王宣忱从1938年开始,到1940年,重新编撰出一本新的《圣诗》歌集,就是《颂讃诗歌》。
1940年9月15日,山东中华基督教会在青岛召开董事会,王宣忱将自己的圣诗集草案呈请给大会,请大会审查,得到大家一致讃成,并十分钦佩他的努力,组织审查委员会,准备校对他的圣诗集稿,以便在教会通用。这本圣诗集最后于1941年9月出版。
“念宣忱以三年之努力,昼夜兼工,编辑公共礼拜用者,633首,歌咏团用者35首,分别装订,名曰《颂讃诗歌》,深望各教会采用,予以校正,以期完善,则幸甚矣。”王宣忱自己囘忆这三年编纂工作的紧张程度,“三年如一日,年龄虽高,精神未疲,于万事坐脞之中,得竟所至,均赖上主之恩于诸友之助而成;但自知所作,缺漏甚多,只望此诗推行于一时,使人受感,归向真主,于愿足矣;愿荣耀归于三一之神。”(引自王宣忱1941年9月《颂讃诗歌序言》)
这本《颂讃诗歌》由王宣忱编译,曲子元、刘滋堂、陈瑞廷、张作新、毕蔚坪、邓余鸿、王绍周、刘郁卿等人校订。青岛华北商行发行,青岛德民印刷局印刷。王宣忱夫人孟冰仙对这本圣诗集的出版倾注极大精力,凡是新曲,都由她弹琴试唱,逐字推敲,觉得可以才定稿。
这本《颂讃诗歌》的曲谱基本是《讃神圣诗》原有的,只是王宣忱创作了许多歌词,也翻译了许多歌词。这本讃美诗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青岛上海路教堂、伏龙路教堂、城武路教堂都使用过。
这就是王宣忱独自编辑《颂讃诗歌》的由来。
《颂讃诗歌》收录633首讃美诗歌曲,其中王宣忱经手的有284首,占总数的45%。王宣忱经手的这284首中,他本人撰词38首、新译136首、修词34首、重译76首;另外,摘自《讃神圣诗》251首;还有20人作词的42首;其余50首,分别摘自《晨星诗歌》12首;《颂主圣诗》9首;《复兴布道诗》2首;《讃主诗歌》3首;《消遣诗歌》1首;《灵交诗歌》8首;《普天颂讃》10首;《诗章颂词》2首;《基督徒诗歌》2首;《青年诗歌》1首。
歌词作者除王宣忱本人外,还收录有下列20人的歌词42首:狄考文4首、富善4首、赵紫宸2首、丁韪良1首、殷森德2首、李提摩太1首、丁立美2首、王道明3首、张逢源2首、王绍周1首、曲子元7首、孙希圣2首、朱葆元1首、刘滋堂3首、邓余鸿1首、于复元1首、陈恩福1首、李元模1首、宋徽51首、张作新1首、理义士1首等人或撰写或翻译的歌词。
在所有633首中,最特别的一首,是王宣忱撰词的第463首《圣教流行中国渊源歌》,几乎就是基督教在中国的简约传播史。这首诗歌共21段,每段8小节34个字,21段共714个字。这714个字,连起来看,时间跨度从汉朝到中华民国,基督教如何从以色列传播到中国,堪称一部完整的基督教传播进入中华的简史。21段歌词言简意赅,既符合歴史事实,又符合曲谱韵律、诗歌规律,不超出曲谱限制,这就要求严格遵循诗律,还需具有歴史和宗教知识,绝非易事,无深厚文学文字修养很难写出,充分说明王宣忱文学修辞功底之深厚。王宣忱这位狄考文的得意门生,不啻诗人和作家,创作的这首《圣教流行中国渊源歌》,充分显示了王宣忱渊博的歴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颂讃诗歌》在销声匿迹近70年后,于2007年又得以重见天日,是年夏日,教友韩同文先生在潍坊教友家发现了王宣忱编撰的《颂讃诗歌》,特地将其赠给王宣忱女婿李忠桥先生,这本讃美诗经过66个春秋,纸张已发黄,十分陈旧,但李忠桥仍欣喜不已,他主持了重新印刷工作。
本书主干部分《颂讃诗歌》原文为繁体字,因年代久远,其中很多词语的繁体字的含义和用法与今天已有很大的不同,加之该书在成书后歴经磨难,2007年再版时,限于当时条件,文中多处错谬未加纠正。本次再版时,虽编辑就其中明显的错字加以改正,然限于学识水平,或仍有其他错误未能发现并纠正,原文中迥异于当代的繁体字用法也未加改正;另外,原文每一首诗歌的第一段都配有简谱,考虑到本书并非用于教徒的唱诵,只是作为研究之用,故再版时忍痛舍去简谱,这样自然会对原作的韵味和风采有所影响,敬请教友海涵。
本书文选部分收录的《重订赞神圣诗谱》序、广文大学立会规章、文会馆辩论会章程,虽非王宣忱亲自执笔,但或因王宣忱经手过,或因与王宣忱有关,特此收录。
本书所有注解皆为原作者王宣忱先生所注。
本书收录的所有文字之版权为王宣忱先生后人和孙基亮先生共同所有,署名图片归权利者所有。未经版权人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复制、出版或用于商业目的。书内未标明出处的图片来自公共媒体,如涉相闗权利者,请与本书编辑聨系。
本书系文史资料,内部交流。
己亥春

《王宣忱诗文选》封面

如有需要本书的朋友,请加微信x_fzhou联系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阿杰/胡人雨更多文章
返回 孙基亮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