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陶塑“翻脸不是人”欣赏(附图)

文/文健

“翻脸不是人”应该是这件小小的陶塑宋元时代的名称。
“翻脸”这个词已被一般的辞书收录,它的意思相当于变脸、变颜、撕破脸皮等,一般是指对人的态度突然变坏。如《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如今被这穿月白的女子这等辱骂,有个不翻脸的吗?”然而“翻脸不是人”似乎还少见于我国目前的权威辞书,但它却是山东民间至今仍然通用的一个词组,它的意思是突然撕破脸皮,完全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它和“翻脸不认人”的意思相近。
我们山东人至今仍常常称紧要关头“翻脸不是人”“翻脸不认人”的人为“小人”。


宋元陶塑“翻脸不是人”正面

虽然“翻脸不认人”一词少见于宋元以后的文字文献,但它却由这件陶塑保留了下来,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陶塑《翻脸不是人》乃十分罕见的宋元图像文献——过去我们多囿于字面意思,老认为文献就是文字记录,其实文献泛指一种知识载体,它可以是录音,可以是录像,可以是图像,甚至可以是图形痕迹明显的单个象形字等等。这件陶塑示意清晰,非常明显:陶人把作为人的脸皮撕翻了过去,露出了一张狰狞的鬼脸来。人翻转脸皮露出了死人才会有的骷髅脸,这不就是翻脸不是人吗?骷髅是死人的特征。在宋代表现鬼则强调一张骷髅脸,是造型艺术的常例,如宋代画家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就是例子。


宋元陶塑“翻脸不是人”左侧面

陶人衣裳和衣裳的穿法很有特征:是一件半袖对襟短衣,短衣揪起对襟的下角当胸系起。这种衣裳在宋代画家李公麟《免胄图》描写回鹘人甲骑和鼓吹一组中的武将身上见过,也在元至治刻本《全相五种平话》插图中军士身上见过。这本应是一种罩在甲胄外的军用短衣,但它也不妨碍民间穿着,如山西右玉保宁寺藏水陆画上描写百工的场面里就出现过。为此我们把陶人的制作年代定在了元代以前,大体在宋代。


宋元陶塑“翻脸不是人”右侧面

陶人下身穿宽大的裤子,裤子的两只裤腿上提,被系扎在了腰带里了,在南宋人程汲之作的《便桥会盟图》之耍马术的胡人身上,能看到这种穿着的刻画,它是一种为行动方便而刻意的穿着,似乎有意区别于挽裤腿和在裤腿上加缚带。陶人赤足光腿,所以将裤子这样穿着。
陶人手腕、脚腕上均戴着腕饰,对照宋代画家陈宗训的《秋庭婴戏图》等,知道这是宋元时代中国儿童的装饰。所以赤足光腿并这般穿着裤子,也许是婉言述说他处世的水平,仅仅与玩水弄泥的孩子相似。小孩和大人接触的生活层面自然相差很大,同一事物喜怒哀乐的触发点并不一致,往往大人认为很不值得动真翻脸的事与时,小孩却翻脸了;而人称小孩又为“小人”,又正是与世上“君子”概念相对的低鄙之人的通称。所以这个拟形小孩的人、小人,就成了那个时代“翻脸不是人”一词的最好、最典型的图像载体。
“翻脸不是人”凝聚着一种影响当时及后来社会的概念,是典型的图像文献之作,而且也是目前少有的艺术品。
鉴于以上理由,我们认为“翻脸不是人”属于级别很高的古代艺术品。


宋元陶塑“翻脸不是人”背面

本文在《企业界》总258期第91页《宋元陶塑〈翻脸不是人〉欣赏》用作者本名发表过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文健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