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崂山登陆何处浅考(下)

文 / 北郭居士

12/10/2019 10:24:35 AM

6 西崖浦、海崖、支角子

登瀛湾内有几个非常古老的古地名,在讨论法显如何在这里登陆这个话题时,不妨来捎带着来考证一下,对我们今天坐在电脑前闭门造车的高智商的人们,或许会有帮助或引起对那一带山水的兴趣。
第一个是西崖浦,这个地名在繁多的各类有关崂山的地图上,名称非常繁杂:有西崖、西沿、西崖铺、西崖坡、西崖浦等诸多名称。我去调查这个二三十户人家,世外桃源一般的小山村,当地人们说,他们一直就叫它西崖浦,至于为何这样叫他们也不知道,只是代代流传下来这样叫法。它坐落于栲栳半岛东侧的登瀛湾内,潮海院、栲栳村以东低山延伸的岗东山坳里,远古、上古、中古、近现代时期曾经的黄家河,在数十年前的一次国防工程没改道以前,故河道就从西崖浦村前的山脚下,一面傍着栲栳岛的山岗岩岭、在那些原始繁杂的栲栳树、柞树、黑松、刺槐、白蜡树和灰菜、银青、蚂蚱菜、兰花菜等“藜藿菜”的遮护下,一面襟带着登瀛湾滩涂湿地上长满芦苇、碱蒿、海蓬草的潮水线上,转过西崖浦那棵崂山土著树木——黑松西侧的西山头,在栲栳村前的深海湾处,注入和黄家河入海口相平的登瀛湾内。
入浦,入浦!崂山南岸中部的登瀛湾、栲栳岛,这里就有个带“浦”的村地名!并且,有一条至今可以看出明显痕迹的河流,河畔葳蕤杂生、受海潮涨跌潮影响的河流流经这里。当年法显所乘大船上放下小舶,入浦找人的那条河流,会不会就是如今被称作黄家河的这条河浦?
黄家河从高山峡谷中发源,来到崂山玻璃厂以下,又接纳了另外两条从西登瀛村左右而来的河流,一并贴着栲栳半岛的东山岭脚下,向登瀛海湾内注入。古代的海水潮位,我们不清楚,今天的潮位线,大潮时的海水,顺着黄家河道,可以一直顶到崂玻厂的南墙脚下。那些频繁翩翩起舞,跟随潮流觅食的白鹭,就在这条河里上下进出,在崂玻厂外的南沙路上,都可以看到它们那洁白硕大的身影。
在军用加油站处,人工拦河坝将黄家河拦住,导流从韩寨口注入了流清河湾。它的下游流入登瀛湾的这段入海口河道,如今成为道路、花园、楼宇和码头的所在。
1961年的建港改道工程中,和黄家河一起被导入人工河道、走松顶至南庵子韩寨口之间入流清河海湾的,还有在海崖村下并拢的登瀛河和凉水河。如今这三条河流裹挟而下的泥沙,被拦河坝挡住,不再淤积登瀛湾口一带的海湾,使这里成为深水良港。
韩寨口三河并流入海口处,是一处人工开凿的河道,利用了松顶至南庵子之间的底川洼地,顺流而下。海水大潮位时,都会顺着河道上顶到黄家河改道处一些老海湾内,在登瀛河与凉水河注入人工河道时,更有一块大面积的河湾滩涂,潮水上涨时被水淹没,落潮时跌出为烂泥滩。河道在年复一年的每日海水涨落之间,浅水流中有大量的小鱼虾河螺等,在漫游觅食。这也就吸引了众多的啄食鱼虾的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譬如被百姓称之为“长脖子老等儿”的白鹭鸟,成群在这里觅食繁衍生息,已经成为登瀛湾河流入海口处野生鸟类观赏的一大景观。
地处登瀛湾腹地深处的海崖,是登瀛湾内的另一个标志村,它证实了在久远的一段历史上,这里曾经是靠近海湾潮水线的地方。
从南窑半岛斜探而出的支角子,地处登瀛湾内的东南方向,和西崖浦共同构成了登瀛湾腹地的第二道门户(第一道为南窑半岛的平顶汪和栲栳岛前支南岛)。支角子拇指状的岩角至西崖浦之间的直线距离,约有2华里,这道门户中的古海湾从西崖浦、前登瀛、海崖、梧桐涧口、烟云涧口至南窑村之间,呈口小肚大、四周被高山低岭环护之势。如今的大河东停车场、西崖浦村前开发的楼宇,都是将海湾填平后修建的建筑物。从大河东停车场至小营房段崂山路,傍依崂山脚下,它西面的平缓地带,就是登瀛湾的古海湾。

7 东西登瀛(窑)、南北窑

我手头没有《崂山县志》《崂山县地名志》一类的地方志书,考证起登瀛湾的这些古村名来有些麻烦,也不一定准确,不过已经扯进来涉及到这个地域的历史,也只得纸上谈兵乱说一通了。
华夏文化的成分里,对地名的标识,也是很有文化底蕴的一大分类。如有前村,必有后村,有东庄,定有西庄,有河东,非有河西!登瀛湾内的村庄虽然不多,但是有这种连带关系的却有好几个。
先拿登瀛湾内最大、最古老的登瀛村来说:在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图志》七乡村庄图上,标示为登窑、登窑口、南窑、麦窑,如今这些地域不变,谐音小变,字体有变。为了附会秦始皇来崂山,徐福出海寻仙药,追求旅游资源最大利益,人们玩起了文字游戏。
究其实质,这些山村在早先都是些以烧窑壮村的村庄。烧的是什么窑?是建筑上盖屋用的砖瓦,还是公共设施上用的管道类的窑厂?其实都不是,而是靠山吃山,利用崂山上的硬柞木、槐木等树木,烧的是从前没有煤炉,有条件的家家冬天取暖用的木炭!当然前提是这里有取之不尽的山林树木,外面某些地方有需要这些东西的人烟城市。查登瀛湾附近,100年前青岛开埠,大量人员涌入胶州湾畔,冬天需要大量的优质木炭供人们取暖,这里出产的木炭,走水路到青岛很捷便,是烧窑户的兴旺发达期。
而村名的缘起,似乎不是那时才起的,早就已经定名了,这就可以肯定:这些村子早在青岛开埠之前,就已经有了久远的烧窑历史了。而那时烧的木炭向哪里推销?是否有利用地利之便,从登瀛湾、沙子口湾装船便利的条件,海运到南方沿海城市,或长江流域一带城市的可能?对此没有什么考证,不敢深入考究下去,到此打住。
登瀛湾人烧木炭,砍伐山岗漫岭上那无穷无尽的树木。但是,也有砍伐净光的时候,我们现在看到的登瀛湾一带山山岭岭上的这些树木,都是人工栽培的,其树龄,最粗的均不超过六十年。栲栳半岛上那些在地方志书中所说的栲栳树,没有超过30公分粗的。所以,湾内这些以“窑”为村名的村庄,现在已经很难找出窑坑的痕迹,而惟有村名常在不朽了。
这些湾内比较古老的村庄,上古的人们是以什么生存?看看村庄所立的位置,就知道人们以何为生了。
村庄都立在靠近河流,有高埠的海湾河畔阶地上,选择的标准是前有河,后有山岭,这样的居住条件是河边有肥沃的土地,耕种方便:村后有山岭树木,伐薪和采摘野果便利。如果靠近海湾潮水线,那样就更好了,每日有一次机会可以赶海捡拾许多食用的海产品,来增加生活食物的多样丰富性。
从远古“人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走来的上古先民们,进入新石器时期定居生活以后,农耕技术非常落后,农作物的产量也非常低下。以我小时候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谷子、黍子产量来说,这些都是上古先民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因为那是还没有小麦、玉米、地瓜这些舶来品种。谷子一亩地300斤左右,黍子不足300斤,这还都是好地的好年头产量。300斤带壳的粗粮,磨去外壳后,出百分之七十的米,一亩地一年所产出的,人可以食用的粮食仅有200斤左右。在那劳动强度非常大的生产工艺落后的古代,人们的胃口也是非常大,一个中年人一年最低也要消耗掉三亩地的收成。大人孩子均摊,每人也要有二亩地,才不至于饿肚皮。
农耕除去种主粮外,主要大宗的一项还要种线麻,这是人们日常穿衣、做鞋、搓绳、结网捕鱼等万万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而线麻,必须种在靠近河流、地势低洼潮湿肥沃的土地上,才可能有收获。
登瀛湾内的黄家河、登瀛河、凉水河三条主要河流,下游河谷土地肥沃适宜人们居住耕种处,适宜多少原始生产力状况下的先民们生存?这可能是个未知数了。但在那个时候,那些人们是绝对不会把山岭上的树木砍光了的。
登瀛湾周围山岭上的原始树木日渐减少的时候,大约也就是这些带“窑”的村庄形成发展壮大的时候吧!

8 藜藿菜之谜

法显在《佛国记》里提到的藜藿菜,当属华夏北方的野生植物。原因何在?因为法显是山西人,和山东同处一条纬度带上,而且经度不超过10度。所以,在山东生长的野生植物,在山西照样可以生长。
早在一个甲子年以前,有国外研究法显的学者提出:当年法显在崂山看到的藜藿菜就是中国北方的大白菜!
其实这个闭门不出的“专家”学者他是搞错啦!大白菜不是野生植物,是华夏黄河流域一带的人们经过上千年的努力,培育出来的一种人工栽培的蔬菜品种。这种喜凉的蔬菜怕高温,在30摄氏度以上的自然条件下就停止了生长,并且在生长阶段喜水喜肥,在水肥供应跟不上的条件下,就长成不包芯子的“嗤不啦”了!
大白菜一是在“立秋”节气时培育栽子,到处暑时栽培。再就是,大白菜是人工田地栽培的蔬菜品种,要长到和胶白这样粗大肥胖的,根本没有野生的可能。那么,被这位学者专家垄断法显研究市场多年的藜藿菜之谜,还得到崂山南岸来,由本地人给出解答。
其实藜藿之属,在古书中经常出现,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到四九年前的文人,经常有感而发作这一类的诗词。(四九后人们翻身做了“主人”,过上了“天堂”的日子,所以,没有人敢作这一类的诗词了)藜藿实物所指,就是人们在田野小径随处可见的灰菜、银青、蚂蚱菜之属。在古诗词中所以叫作藜藿菜,实在是华夏文化中的文明用词。在漫长蛮荒的人类进化史上,一直到近现代,这些野菜的叶子和没有木质纤维化的嫩茎,都是人们日常食用的辅助菜蔬。特别是在人类历史上那些频繁发生的糟烂年头中,更是普天下老百姓的救命粮。我从六零年活过来,我就有切肤之痛!那时早春如果多少有点藜藿菜果腹,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四品官员“向阳花”去了大同社会。而今,许多膘肥汁满的大款们连鱼肉都不敢大吃了,怕身上的脂肪过剩,要减肥,哪里还知道有藜藿菜、灰菜、银青这些野菜名称!所以,都坐在家里瞎心思去了!

9 “浦”字小考

“浦pu”:形声字,水(氵)表意,篆书形体像条河,表示水边:甫(fu福)表声,甫为男子的美称,有美好意,而水滨土质肥沃,生活方便,也有美好意,本义是水滨。也指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如浦东(上海)、浦口(南京)、乍浦(浙江),浦里(崂山)等。
考究崂山方言,浦“pu”为崂山方言土语中的古韵字,“甫”“fu福”在崂山这里念作“pu谱”:再如登瀛湾里的海崖、西崖浦里的“崖”“ya”字,在崂山方言中念作“沿儿”“yai’er”:南窑、登窑的“窑”“yao”字,在方言中念作“yao’er”:支角子的“角”“jiao”,念作多音字“jue”等等。
崂山东、南两面靠近外海,有海船能进入海湾的地方、有绵长河流注入大海的地方,并且山川河谷之间土地肥沃、适宜人类生活的地方,崂山的东部有仰口河、石人河两处河谷海湾。石人河的入海口处,有浦里村,名字符合字义所说的条件,许多研究法显的人都往那里多心思,其中也包括我。但是此文前提已经说到,法显是在崂山南岸登陆的,所以,浦里村就被排除在外了。
剩下的惟沙子口湾和登瀛湾莫属了!沙子口湾内的南九水河,在汉河以下水势相对平缓,到了南宅以下,河谷更是比较开阔。如果是在夏秋雨季,赶上大雨台风,潮水线比其他季节高,河口处海水可以倒灌,另外河水充足,小舶可以上溯到山谷里一段很长的距离。但是沙子口湾的湾口是背风方向,不是对着夏季信风海流的来向,所以,海船迷失方向后,很难在自由漂泊的状态下进入这个湾口河道的。那么,法显的登陆,也就会像很多地方志书所说的那样,也就非得登瀛湾莫属了!
假如法显乘坐的船舶在七月十四日天刚放亮时,漫无目标地漂流到了大福岛至大风台之间的董家湾口,对着海流风向的,是登瀛湾和沙子口湾之间的栲栳岛前支南岛,再进一步驶入湾内,是深水河口的黄家河入海口西崖浦。当船只进入董家湾,越过南岛、靠近栲栳岛的西崖浦时,船夫们会在终于要靠拢陆地海岸了的刺激下,极力选择最佳的靠岸位置,给船上受尽狂风暴雨折磨的人们,开出一条最满意的登陆通道。环顾登瀛湾内,那支角子至西崖浦之间的宽大潮水线浅海滩涂正面,涨跌潮之间的水线距离很远,是船舶停靠的大忌。而南窑半岛前出海湾沿线,和栲栳岛前支南岛一带一样,都是明出暗藏的嵖岈礁石海岸,同样是船舶靠拢的禁区。惟有黄家河入海口的西崖浦一带,有一段过渡的河海滩泥沙岸,船舶可以放心的靠拢停泊。
西崖浦至支角子之间的直线距离,在1000米以上,这就是登瀛湾腹部的潮水线。西崖浦下,有黄家河深水河床,傍着山脚哗哗而下注入海湾。而登瀛河和凉水河两条河流,虽然也在这之间注入登瀛湾,但却在支角子至西崖浦之间的宽大正面上,以水浅、滩多、分散、多股分流的形式,平面注入了海湾!这就是我们今天在黄家河人工坝以西的黑泥沙滩涂上,还可以模糊看出的故河道散布概况。
以上假设考证,也就是为了说明船舶当年为何在这里靠岸登陆,而不是登瀛湾的其他地方。没有船舶方面知识的文友们不要忘了:那60吨左右的木质船舶,满载后,其吃水线在3米以上的!这就是说:它要靠岸,要有3米以上的深水才可以的。在古代的原始码头,根本没有当今这样的钢筋水泥深水舶岸,船舶大多都是在深水抛锚舶定后,或小舶、或跳板、或人下水,装卸货物。由此可以想象:当法显乘坐的船舶在西崖浦下的黄家河深水河道里舶定后,从船甲板上放下软索绳梯,系到山崖岸畔的固定树木或者岩石上,然后铺上木板,人们下船采集“好菜”藜藿菜,“好水”黄家河水,然后放下小舶,派上几位精明强干的船夫,带上利刃,顺着黄家河逆水进入登瀛湾川谷深处,打探这里是何处所在。
入浦!难道那些经验老到的船夫水手们选择了在这里靠岸,然后顺着河流进入海湾深处的河谷找人,不是上上之策吗!
当然了,黄家河的自然状况今非昔比,根本不能和1600年前法显登陆时相比,那时的栲栳岛的山岗漫岭上,可能都为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其中那些介于乔灌木之间的栲栳树,可能会有上抱粗、树龄超过数百年的。登瀛湾的浅滩湿地上,都会生长着葳蕤繁茂的芦苇、海蓬菜、碱蒿等抗盐碱植物。崂山的峻峰峡谷里,可能会不时传出食肉猛兽的打斗嘶吼之声!
但是,毕竟那个时期,崂山南岸已经有了土著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已经不知道多少代、多少辈子了!只是,遗憾的是这里没有文人将这里的历史记录流传下来,这里也没有在外做官编国史的,没有将这里的人文历史捎带着记上一笔,哪怕是一小笔也没有。
当法显乘坐的这条二百多人的大木帆楼船(按现在的载重量60吨左右吨位设计,这条作商船用的木质海船,长度要在50米以上,宽在8米开外,其甲板以上,最低要起两层的楼房)停靠后,人们知道从遥远的海外来了这么多的饥肠辘辘的客商、船夫,会尽其家中所有好吃好喝的,与他们兑换一些稀有之物。一些身强力壮的人们还会去给他们帮忙,做一些船上需要的事务。这些,同样是因为没有文人记载,没有外出做官当将的,没有留下一点记载,都那样随着日月的消磨,而烟消云散了。
如果有幸,有机会,人们可能会在某一年的某一月、某一日的栲栳岛西崖浦山脚下、黄家河古河道的什么改山造河工程中,偶然挖出一只当年与法显同舟共济的某船客不慎碰碎,抛弃于河里的粗陶素釉碎碗或是一只四鼻粗彩陶水罐……

10 结语

今天的人们,不应该以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上的某一事件。《佛国记》是法显亲自撰写的游记也好,还是他的弟子若干年以后所写的传记也好,那里面毕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原始记录。2003年由青岛市志办出版的《崂山志》,里面采纳了诸多文史专家的考证素材,也是当今有关崂山人文历史研究的一部宝贵的史志书籍。
这篇我自以为是、其结果可能是漏洞百出的文稿,还望诸多爱好文史真学实才的朋友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切磋!

2012年春三稿于即墨古城居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北郭居士/李知生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