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北郭居士
12/10/2019 7:59:09 PM
崂山著名的劈石口,位于崂山主脉西北部文笔峰(锥子崮)与鹰扑峰之间的山岭最凹处,海拔约270米。站在山口高亢处西南眺望石门山、华楼山、北宅五龙涧一带,但见青峰翠谷与村落烟峦相携共处,高山川谷逶迤蜿蜒如诗如画;东北望鳌山一带碧波浪涌岛屿棋布,潋滟波光与天浮动,恍如置身
仙界。此处原为天然隘口,历来有崎岖小路南北相通。
深山峡谷中的南北通衢劈石口
1930年,青岛市长沈鸿烈修建现代意义上的大崂至王哥庄公路,路宽3米,山口处下切数米,拓宽至7米,可通行汽车。1970年崂山县公路局在原有老路基础上修筑李王(崂山县城李村至王哥庄公社)路时,公路加宽至7米,山口处加宽至9米,可并行两辆汽车。
地处深山峡谷的劈石口段公路桥,至今还保留有这些上世纪的口号
距离山口约200米的南侧谷底道旁,海拔240米处,有一孤立桃形巨石,高约8米,由中间呈东西向劈开,故称“劈石”。劈石两半基本对称,周长约30米,劈口底部东西长约12米,宽三四十厘米,可通人。上口宽2.8米,两石裂口东西错位,西口错位约1.8米;东口错位约1米多。北石东口部位下沉1
米以上,边侧刻有一方“即墨、青岛路界”的标志,当为1898年德国人租借胶澳后,青岛市与即墨县的分界线,今已被人们用水泥涂的模糊不清。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市为了开发崂山旅游,请青岛市书法家修德在劈石之南石上,镌刻了“劈石天开”四个1米见方的大字,呈田字形排
列,可倒读亦可环读均能成句,称作“回文”。在该石的西侧,由书法家杜颂琴撰写明代即墨县丞、沭阳进士周璠的《劈石口》七言绝句一首: “莲花片片削空青,华岳分峰仗巨灵。更向崂山挥玉斧,洞天有路不常扃。”
“莲花片片削空青”,一劈两开的崂山冰川期桃形象形石
劈石下东侧,是从前南北翻越劈石口的必经之路,如今仅存痕迹。在路侧有一四方柱形花岗岩界碑,其向北一面为“崂东区界”;向南一面为“崂西区界”。这是1935年7月1日,崂山自南窑半岛、砖塔岭、巨峰、滑溜口以东,蔚竹庵、口子、大台崮、黄石宫、古镇河以北整体由即墨县划归青岛市
后,青岛重新调整区划的界碑,如今保留完好。
劈石下青岛市1935年的崂东、崂西区界碑石
光滑浑圆的桃形劈石,坐落在沟谷底部的沉积砂砾层上,其石质是花岗岩石英、云母、长石三分子,为高压、高温冷凝结石,石质坚硬抗风化。该石的形态、石色,与坐落处的岩石颜色格格不入,稍有地理知识的人就可以看得出来,它肯定不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坐地户”,是从别的地方迁移而来!
那么这块巨石是从哪里而来,怎么会在这里“落户”?历来不乏各种传说与猜测——其中最多的是有关劈石的神话传说,当然都是些虚无缥缈的无稽之谈,不能拿来作为劈石的来历依据。要解开这块劈石的来历,应该从崂山形成至今上亿万年的自然演绎来找答案……
劈石口与劈石位置GPS地理坐标图
中生代白垩纪以来,崂山历经大规模的燕山造山运动以后,到距今约四千五百万年时沉寂了下来。接踵而来的是新生代地球上的至少四次冰川期,其相隔时间数百万年至数万年不等。崂山在这些自然界大自然的演化中,许多陡崖峭壁上的削峰刃脊,被融化的雪水渗透膨胀发生崩裂跌落涧谷,在冰
川的带动下由高山峡谷向低川平原缓慢下移运动中,许多断裂岩石被冰川裹挟成为“漂砾”,在固体冰层的拖拽下远离崩裂处,一路碰挤研磨成大大小小的圆滑冰碛石,被冰送到很远的山口外或者海湾河口处的冰冻线附近。冰水消融流淌后,这些被裹挟而来的漂砾冰碛物,便在这些冰舌处永久沉
积留存了下来。现在人们到崂山旅游,可以直观看到冰川期漂砾巨量堆积的,当属巨峰脚下的束住岭,那条游人步行道就修筑在漂砾堆积垄上。再则崂山东海岸泉心河入海口处的那座小三角岛,完全是冰川从河谷内拖拽而来的大量冰碛物,在这里冰水融化后堆积而成的小山岗……
站在鳖石峰下信号塔前,俯瞰劈石口涧谷。镜头正中那座岩峰的右侧部位,就是劈石断裂滚落的源头,涧底那方白色水泥地顶部,就是劈石的坐落处。
举目眺望劈石周围 ,其东、南、北三面近处为低山,丘岭沟壑纵横,没有突起耸拔的岩石岗岭,都不存在巨大岩石滚落到这里的条件。唯有西北部鹰扑顶、鳖石峰一带峰峦叠嶂陡崖峭壁,以高海拔急速下降的姿态扑向劈石所处的深涧幽谷,具备巨石由崖壁崩裂滚落后,在冰川拖拽运动下漂移到达
这里的自然条件……
峰峦峭壁与深涧幽谷构成的劈石口一带崇山峻岭
鹰扑顶海拔671.5米,是解家河、南北岭、水峪和棉花四大涧谷的水流分界处。因其在周围的山峰中地势最为高亢,直插云端且山风强烈,峰顶部位岩石沙土裸露,草木稀少,过往的雄鹰都在峰顶盘旋停留,人们形象的起名为“鹰扑顶”。由鹰扑顶沿着陡峭的山脊东下约1里多路,便是以象形石著称
的鳖石峰。该峰是一列偏东西向排列的悬崖峭壁,以西南角上岩石顶部一块类似鳖鱼的象形石而著名。来到鳖石峰西南峭壁下向东南上攀,便爬上比鳖石峰矮了数十米的信号塔。由小巧玲珑的信号塔巅峰沿着磊砢陡峭的裸岩缝隙东下约百米,便来到继续东下比较平缓、铺满葛藤的狭窄峰脊上。
这道峰脊起伏跌宕东下约1华里,前部陡立形成落差很大的峭壁,其向东南涧谷倾斜的构造岩体,构成了它的不断断裂。其崖头向涧谷探出部分,几乎崩裂跌落殆尽。至今在跌落岩石的基岩部位,还能看到一些断裂崩落后留下的新石碴,那些年代久远断裂崩落后的基岩缝隙里,已经长出了各类山草灌
木。在这道断崖上采拾了几小块碎石与劈石相比较,其颜色与石质基本相同,可以肯定,这就是劈石当年所在的位置。站在这道垂直落差近百米的峭壁上,俯瞰脚下的山涧峡谷,距离劈石所在地直线距离不足千米。在这方峭壁的涧谷底部,还有两块比劈石稍小的跌落岩石,棱角分明的躺卧在那里
,应该是冰川期过后,从这方断崖上断裂下去的。
岩石断裂滚落后在岩壁上遗留的痕迹
劈石由山体岩石断裂后跌落谷底时,其断裂面和石碴棱角都是非常分明的。跌落后不知经过多少万年的漫长岁月,在冰川的带动下翻滚挪移跌打滚爬,一路滑落漂移直至当今坐落处,在移动中被沿途相伴的漂砾冰碛物刮擦研磨,成就为今天人们看到的圆滑桃形石。
劈石由鹰扑顶东南的涧谷被第四纪冰川带动东下漂移后,在与劈石口南下的涧谷交汇处坐落不动,那些碎小漂砾冰碛物随着冰川继续顺着山涧下移。失去强大冰川动力推动的劈石,也就成为见证崂山冰川期历史的遗留物,永远的坐落在这里了!由于近数十年以来人们对崂山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如
今劈石一带的自然地貌已经面目全非,看不出劈石当年滑移落脚这里的蛛丝马迹。当年拖拽它出山的冰川中心部位——涧谷溪流,如今已经在它坐落处南侧20多米的地方流淌。不过从它稳坐这里可以进行一些猜测;当年它被西北高山峡谷之中的巨厚冰川拖拽下山,一路东向滑移到这里后,涧谷转
而由东改为南下。距离劈石北部不足200米的劈石口涧谷,源短水量小,没有足够的冰川可以接力继续推动劈石下移。而推动劈石下移的冰川在这里由它的南侧,继续顺着涧谷南下滑移出山。由此,失去冰川动力推动的劈石,只得在这里停住,与周围山川相融合,成为新“坐地户”了。
近代以来,劈石断裂处的这道悬崖峭壁,岩石还在继续断裂向山涧滚落
整体看劈石,如果有冰川的强大动力推动,它能继续沿着山涧下移,最后到达孙家村的白沙河上游附近。譬如马头涧口姜家村的那块蘑菇石,卧龙涧磅石村的磅石,都是冰川期被冰川从高山涧谷中推移到现在部位停留下来的。 马头涧与磅石川谷由于地势开阔,加上历久以来人类活动频繁,自然地
形地貌早已经被人类活动改变,看不出这些巨石当年漂移游走的痕迹。而劈石地处深山峡谷,人类活动较少,很多少保留下了它当年崩落的位置与滑移漂流的轨迹……
站在劈石跌落处的陡崖峭壁上,直线俯瞰劈石断裂滚落后漂移的涧谷,那片水泥地前方就是劈石坐落处
有关劈石巨岩一劈两石的形态,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自然水纹裂开说;仔细查看裂缝处的岩石,没有一丝水纹锈线的痕迹,整个断裂面都为强力断开,其岩石的长石、石英结晶体,都呈非常明显的自然排列凹凸不平状态,由此此说难以成立。第二是摔开说;巨石当年被冰川拖拽下滑迁徙
到这里时,一摔两半至今。该说似乎也不能成立,巨石在涧谷内被冰川拖拽下移时,狭窄沟谷之间探伸出不少长短不一的岩石,劈石与那些岩脚发生碰撞翻转下滑时没有摔为两半,怎么会在最终坐落的宽谷处摔为两半?!第三种说法是强雷电击断裂说;地质纪年的某一雷雨季节,在一道强烈的闪
电雷击下,巨石被一击两半!笔者赞成这种说法?……
劈石所处这家大型会馆门前李王公路下侧的谷底
【探讨】沿着劈石当年出山的涧谷逆向而上,向西越过公路和峡谷山口的建筑物,顺着宽十数米、最窄处仅有五六米的凹深涧谷底部上溯约800米,在海拔350余米的高度上,是一处凹进约二米多的谷底大坑。坑的逆水方向陡且高,形成一道高高的石障,叠摞堆积着大量漂砾岩石。由这处大坑伊始的
下山方向,紧贴涧谷北侧向下延伸,?是一物体曾经滑行过的深深滑行道,山涧溪流就在这条滑行道里面流淌。滑行道南侧,是一列由大小不一的碎岩石、砂砾组成的堆积垄,与滑行道并行向涧谷下部顺延。这道沙石垄和涧谷溪流自然形成的地貌完全不同,一看就是被某一强力物体运动时排挤而成
的沙石垄带。在涧谷的一些左右凹进凸出开阔处,其沙石垄的宽度抵达不到山脚岩石部位,形成一道涧谷底部的中心突起垄。这道非人工推动堆积的沙石垄,最高段突起涧底2米多,纯属是大自然的杰作!
以上探讨题仅为笔者臆测,没有什么实际根据,还望广大崂山历史研究者提出不同看法,以资充实有关劈石来历的话题!
神奇大自然的精工雕琢,留下了崂山千古不解之谜
作者简介:北郭居士,青岛即墨古城人。爱好探究人文历史、考古、自然地理。先后撰有《北阁村志》《即墨古今传奇》《走过六十年》等文著,校对家藏先辈《闲云诗草》集。为崂山、即墨文史单位主笔、特邀撰稿《崂山抗战》《即墨抗日根据地志和解放区志》等书。多年来在省内外各地有关报纸、刊物上发表历史、人文、考古、地理、风物等方面散文上百篇。
深蓝色文字
【声明】文中照片均为本人登山拍摄,与网络无关。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北郭居士/李知生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