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胶澳子
12/11/2019 8:25:08 PM
因为依山修路,所以青岛的路上下坡特别多。六十年前,青岛的运输工具几乎全是人力地排车。一个运输工人独自拉一车货上坡非常吃力。他们像牛马一样低头拉车,大粒的汗珠不停地滴落在铺有石条的路上,一粒汗珠掉在地上跌成八瓣,是搬运工人们的口头禅。
仿效牛马的三套车,所以就有了拉崖的人。
拉崖,老青岛读音把崖读成带er音,就是拉上坡的意思。拉车的遇到拉重货,没有拉边绳的还真上不去坡,有时还要雇两名拉崖者,左右各一名,才能把车拉上坡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记忆中在华阳路、昌乐路口和内蒙古路华阳路口附近,手拿一根带铁钩的绳子站在路边的拉崖者经常保持在五六十人左右。
拉崖的多是一些贫穷失学的男孩子,大都十五六岁,也有大龄者。年龄小的只有十二三岁。他们看到拉货的地排车就喊:大爷!拉着吧!华阳路(坡)三分!蒙古路(坡)五分,北岭一毛!这是他们的统一报价。拉车者也要挑选身强力壮者为自己打帮手。
那时候一个火烧五分钱。拉一天崖一般能挣五六角钱,能解决吃饱肚子是没问题的。
也有些农村人乍到青岛一时找不到活干,就先干几天拉崖的活先解决挣钱吃饭的问题。
1957年,我在十五中学上学,我们班里有两个来自农村的同学在放学之后就去华阳路拉崖,使自己在求学中自食其力而丰衣足食,老师还特别表扬了他们的吃苦精神。
我的邻居大哥哥上高中了自己去拉崖挣出了学费。
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曾有过几天拉崖生涯的体验。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在城市运输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地排车运输工人组织成了运输公司。随着拉大车这一职业的消失,拉崖这种古老而又原始的职业也逐渐绝迹了。
拉崖的人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胶澳子/石老人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