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盐为友母祝寿书法册页

文 / 北冥有鱼

2011-04-06 00:28:43

齐地多义士,即墨出铮臣,读罢长太息,遭际同古今。
近日闲读发现一个现象,从即墨出仕的明清官员多耿介狷洁之士,不是弹劾权贵,就是蔑视朝廷,被贬遭谗已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因此丢掉性命。
清代嘉庆年间的李毓昌查赈被害案已经被列为清代四大冤案之一,即墨西郊李家营村李毓昌墓地上的野草,已经经历了200余次的枯荣,如果当年他不是那样洁身拒贿,不是那样与贪官势不两立,想必不会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
即墨的五大家族中(周、黄、蓝、杨、郭),曾任大明王朝河南省纪委书记(河南道监察御史)的蓝田刚正敢言,曾在“廷议”中逆鳞强谏,连上七疏,结果触怒皇帝,挨了“廷杖”几乎丧生。但他牢记纪委干部的神圣职责,继续弹劾发生在领导机关贪污贿赂和失职渎职案件。不想又得罪权贵,遭到报复,贬归故里。
五大家族的另一位黄姓代表黄宗昌在任明代河北省清苑县令时,京城附近各县的官吏,纷纷为魏忠贤建造生祠,独黄宗昌辖制的清苑县不建。黄宗昌担任御史后,又继续上疏弹劾魏忠贤的余孽,结果,受排挤被降职,回乡闲居。

黄宗昌的侄子黄培更是著名。清兵入京后,黄培忠于前朝,蓄发留须,不着清服,蔑视满清。与黄、蓝等诸姓结为诗社,饮酒赋诗,消遣岁月,怀明反清情绪在诗歌中时有流露。他还不识时务地将诗歌结集出版,从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文字狱。于康熙八年四月一日在济南被执行绞刑。
五大家族的另一位代表郭琇,在康熙年间任各级御史期间,曾以三疏震惊朝野,《参河臣疏》参劾河道总督靳辅,《纠大臣疏》弹劾英武殿大学士明珠及余国柱,《参近臣疏》,弹劾皇帝宠臣高士奇和王鸿绪等。以上诸人均被罢官。但不久郭琇也遭明珠余党诬陷,被特令休致还乡。
和前面的几位代表人物一样,杨盐是以“不媚上官”而著名的。
杨盐(1523-1621),字尔贡,号炼庵,系太原通判杨良臣第三子,杨盐自幼聪敏,四岁即能诵诗,1561年(嘉靖四十年)考中举人。1580年(明万历八年)任山西吉州学正(教育局长)。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擢升南直隶沛县令。杨盐在吉州任期间,重视教育,鼓励读书人上进,使吉州士风大变。时值吉州连年灾荒,杨盐作《流离叹》呈上以劝赈,该文情真意切,真实反映了哀鸿遍野的凄惨景象。使冷面铁心的万历皇帝都为之动容,下令赈灾。解救了无数吉州人的性命,因此深受吉州百姓爱戴。杨盐在任沛县令期间,爱护百姓,力除弊政。将朝廷发给的治水立功奖金捐献出来治水,还经常资助贫困之人。杨盐为官廉洁耿直,不善巴结逢迎上级领导。一次,巡仓御史杨鸣凤借检查之名向杨盐索取银两,被杨盐拒绝,因而怀恨在心,便捏造罪名,对其参奏。尽管沛县士绅百姓数千人次赴京为杨盐申冤,杨盐亦上疏朝廷,使不实之罪得以昭雪。但遭此诬陷之后,杨盐已经无心从政,回到了即墨老家。归里后,自号其居为“味道楼”,宴友朋、课子弟、琴书自娱。又于南城门里建“承桂堂”,用做瞻仰祖像及子弟课业之处。著有《味道楼集》。

杨盐善书,笔宗欧阳询,结体严谨,笔力遒劲,尽管稍带一些馆阁体的拘谨,但其功力非一般人所能及。旧时莱州的“褒釐云朔坊”“纶褒坊”和即墨县治前的“山海名邦坊”都是他的墨迹,杨氏街门前曾有“世科”悬额,亦为杨盐书写。
本册杨盐书法册页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得之于安徽路公园古玩摊,该册页应该是杨盐为友母贺寿的手卷剪贴的,因为剪贴的顺序错乱,全文无法通读,但大概意思可以看得出来,多是赞颂祝福之语,看来作寿的老太太也不是等闲之辈。说不定就是即墨五大家族中的一员。
明代社会是一个很有故事的朝代。去年一鼓作气读完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一书,七大本,很精彩。杨盐们的那些事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确实算不了什么,但杨盐一类铮臣比较集中的在当时一个相对偏远、落后的小县城出现,不能单纯归结为偶然。那时也没有完备的体制保障,大家也都明白犯颜直谏是要得罪人,是要吃苦头的,但杨盐们还是勇于担当,敢于直面,除去家族性格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有一种正义感。有那么一种信念和尊严。真该建议把即墨当作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培训基地。

该册页的书写时间是万历丙戌年,也就是万历十四年(1586年),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曾经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历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对那一年波澜壮阔的宫廷斗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展示了明朝衰败的证据。而就在那个时间,我们的老乡杨盐已经远离了那些政治漩涡,过着优哉游哉的田园生活,福兮?祸兮?不同的立场当有不同的答案,可惜不知当时杨盐的感受。
现在,当年杨盐的曾孙隐居的“乌衣巷”,也都变成旅游的热点了,人们一边说着“神马都是浮云”一面像浮云一般放纵着自己的追逐,也许我们真该像和杨盐差不多同时的哈姆雷特一样反躬自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们都在追逐的是些“神马”?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北冥有鱼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