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北冥有鱼
2010-10-24 22:02:13
四五年前在一次网上书籍竞拍中,我和上海的著名作家陈村成了竞争对手,价格从10元开始,一直到接近200元陈先生方才罢手,我们所竞拍的那本书是192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名胜丛书之二十二种《崂山》,此书的作者就是我今天想要说的吴郁生。
吴郁生(1854-1940)字蔚若,号钝斋,江苏吴县人,出身于书香官宦之家,祖父吴廷琛是清嘉庆戊辰科会元、状元。光绪三年(1877年),年仅23岁的吴郁生考取丁丑科二甲第十一名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广东、浙江省乡试副主考官,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川督学。戊戌政变,慈禧因康有为出其门下而斥之不用,及至西太后逝世,吴郁生方被起用。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以内阁学士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次年,署邮传部尚书,后为弼德院顾问大臣。辛亥之后,举家迁青岛做起了寓公。
在青岛的逊清遗老中,吴郁生是居留时间最长的,大约接近三十年的光景,直至逝世。吴郁生居住在湖北路宁阳路口一座二层小洋房里,当地人称之为“吴公馆”。也许是性格的关系,在众多的遗老中,吴郁生始终保持着低调与矜持,在纷繁的世情下,独抱一份清醒与超然。远离政治,甘做隐士。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无论寒暑春秋,吴郁生的心情就像他家西窗口面对的火车站钟楼上的钟表,平静而有规律。
吴郁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晚年的吴郁生绝政缘,淡世缘,惟独佛缘深厚,家中设有香堂,每日诵经课读。他在湛山寺的选址建设中也发挥了不小作用,小鱼山的湛山精舍,是为照顾那些年老体弱的居士习佛之地,倓虚等多名佛教大德曾在此布道,吴郁生是那里的常客之一。由福山支路通往湛山精舍的途中有一牌坊,上面便是吴郁生手题的“回头是岸”四字,经历多年的政坛沉浮,此时他已是一心向佛了。
吴郁生善诗文、工书法,为清末民初时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欧体,后致力李北海书,能参合钟、欧、颜、柳,错综变化,朴藏刚健,浑厚老当,细骨丰肌。曾为青岛的玉生池、瑞芬茶庄等商家题写门匾,苏州园林“狮子林”三字也是他所题写。晚年,曾为陆润庠等一大批清末名流撰写行状和墓志铭。他还和刘廷琛、劳乃宣、等前清遗老以及前胶澳督办赵琪保持着交往,但基本上是谈书法、谈收藏,一般不涉及政治,无论是前清复辟派还是北洋政府邀他出山的请求都被他一一婉拒了。此幅对联的内容可以说是吴郁生当时心情的一个记录,这幅对联的受赠者,应该是和吴郁生同乡的王念慈,王念慈也是民国的一名著名画家。
吴郁生不问政治,深居简出,但崂山却是经常光顾之地。他常在次子曾懃(qin)的陪伴下去崂山探古访幽,几乎遍历其胜。曾懃带着德国“蔡斯”牌相机,随时拍照,后来照片渐成规模,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予以出版。画册共收入风景照片32张,各风景及名胜传说用都用文字作扼要记述,大概是最早出版的推介崂山的宣传画册,画册中还有一张吴郁生乘滑竿的照片,神情怡然自得,一派林下之风。也正是这张照片,才是我和陈村先生在网上鏖战的主要原因。
我不知道陈村先生买这本书的动机,后来在他的《五根日记》一书看到对此事的记载,好像是他替一位朋友竞拍的。看来关心那个年代的人和事的人还是有的。
从百度搜一下吴郁生,有大约不到3万个条目,而他的曾孙,上海申花足球队员吴承瑛的百度条目已经超过三十万。不知这能说明什么?我想,并不是人们的记忆力退化,而是时代的追求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