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编的期刊(一)

文 / 阿杰

12/16/2019 10:06:56 PM

我主编的第一份期刊《青岛团讯》是团青岛市委的机闗刊物。
1981年7月,我24岁,从德州师专中文专业毕业,进入团市委,在办公室做秘书。办公室位于已被拆除的太平路37号,原国民党市党部大楼上。进入大楼,沿着那种楼内环绕式的楼梯登上五楼,冲着楼梯稍偏左一点就是办公室,右边是组织部,左边是宣传部、学校部(对外称学联、少工委)、统战部(对外称青联),宣传部对面是青工部和青农部,以及后来成立的研究室。研究室成立后,我和另一位秘书一起进入新部门,但他直接升任部门主任,我后来成为副主任,职责依然以编团讯为主。
办公室是一个很大的里外套间,里间是书记室,坐着一位书记、两位副书记和一位秘书长。外间有四组办公桌,紧邻靠海的窗户,左边是两位主任,两位主任对面是两位财务和司机,他们的右边,也就是进入书记室的右手只有一张桌子,是一位文书,主任的右手是两位秘书和打字员。我到岗的时候,已有了一位秘书,胶南人,大我一岁,话很少。我的左边,一抬头就是栈桥景区,栈桥、小青岛、青岛湾、前海沿一带景色尽收眼底。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接手编辑机关刊物《青岛团讯》。
这份机关刊大约创刊於我进入团市委的前几年,最早是一页小报,八开,印数不详,编辑是另一位秘书,但他的主要职责是给领导写讲话稿和报告,机关刊物就不怎麼按期出。我接手后,逐渐做到了月刊,并且改小报為杂志形式,只是具体记不太清改版的日期,好像是1982年的年初。我大约做了10年多,到1992年10月离开团市委為止。一年基本是12期,有时遇到重大会议和活动也出增刊,十年出了大约125-130期(含增刊),字数大约625-630万字。

这十年的编刊经历令自己受益匪浅,虽说学的是中文专业,但在此之前从未编辑过期刊。当时还没有电脑,每月一期期刊完全都是手工操作,手工撰写、抄写、誊清,自己画版样,送厂排铅字付梓。每天阅读从各直属单位和基层单位发来的简报、报告、材料,阅读量和印成文字的比例大约是2:1,即编10万字左右的稿子,形成5万字的出刊量。在后期,开始编每年一本的《青岛青年工作年鉴》,每本大约是50万字,记得是编了4本,最早是一本两年的合刊,就是200万字,这十年,仅编内刊和年鉴,累计出了800多万字的稿子,而实际编辑量要远远多於这个数。也就是说,十年总的实际阅读量要远远超过1500万字(还不包括给领导写的讲话稿和调研材料)。
这份内刊的印数大致是3000-5000册,发放范围是全市各级团组织,主要是有团委的单位。每次印好团讯,都要从一楼搬到五楼,那座楼没有电梯,数千册印刷品就这样一期一期被搬上去,那时年轻,也不觉得怎样。
当时家里住不开,请示领导,特许住在办公室。看到老式打字机很好奇,看到那些文字都是反的,而分布很不规律,一天突发奇想,就把所有的铅字拆下来,按照偏旁有规律地重新装上去,这可就闯祸了。第二天,打字员张丽清大姐见了,有点发懵,為此我挨了批评,只得重新改回去。但我并未就此罢手,从此开始熟悉字的排列方式,最终达到了盲打的程度,有时张大姐请假,或是忙不过来,我就直接上阵。记不得有多少个黄昏和夜晚,那幢老建筑里总是传来劈里啪啦的打字声,那种打字,要在打字机上铺一张蜡纸,刚开始,用力不匀,往往把蜡纸打破,后来越干越熟,能均匀地打字了。据说打一下字所用的力度是7斤,一万字的报告,就用力7万多斤,所以肩膀总是发酸、发胀,那时年轻,也不在乎,但也就落下了肩周炎的毛病。

做团讯的后期,增加了一个“本期内容提要”,把本期主要稿子的主要内容提炼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评价,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
最初团市委的10年,出版社的3年半,还有报社的11年,对文字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出版社期间,开始有机会接触具体的编辑业务,给出版社的业务部门看了一些稿子,逐渐加大量,在编稿的过程中学了很多东西,说是又上了一次大学,一点也不為过。

打好的蜡纸,还要自己用油印机印,有时弄不好,还会弄得满手、满脸是油墨。忙的时候,一天要出好几期简报,从写稿、打字、油印,然后装订,装信封,发送,都是一个人做(忙不过来,就找基层的团干部帮忙)。那段时间,忙,且快乐,文字编辑水平与日俱增,打字技术后来电脑普及了用不上了,不过对文字的熟悉程度,也帮助我尽快地适应了电脑的键盘,所以学电脑也没费什麼事,虽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但很快学会了盲打。记得后来调青岛出版社工作,微机室的工程师樊建修老师一再建议我一定要学会五笔打字,并教给我方正排版技术,当时也确实学了,掌握了方正技术,也会用一些简单的五笔,但总也记不住,最终也没掌握,后来跟樊老师说起来,还感到遗憾呢。但后来证明,其实未必要掌握五笔,后来学会双拼,又学ABC,及至用现在的输入法,达到很快的盲打速度,随想随打,越来越熟。
虽说那一段经历现在回想起来,有很多方面(比如价值观等)相当不堪、不值,但业务能力的提升(包括文字水平、出版流程等方面)是显而易见的。看问题还是要历史地看吧。谁也无法想像自己几年后、十几年后三观的变化吧。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阿杰/胡人雨更多文章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