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樵五言联

文 / 北冥有鱼

2010-10-09 21:25:47

为完成对自己所藏书画进行一些探究的心愿,利用国庆长假翻箱倒柜拍照造册,累得不亦乐乎。可想从几位清代遗老开始入手的计划却一再受阻,因为遍查我所收集的青岛史料,那些曾经一时的达官显贵、文坛翘楚在青岛的事迹大都语焉不详,特别是那些最能说明个人秉性品格的细节更是难得一见。在翻弄那些史料时我悟出一个道理:一个地方的文化高低,不在于组织了多少次读书会、报告会和演出,而在于传承,在于对那些文化元素的真爱和呵护,在于对那些承载文化之个体的欣赏与借鉴。说某个地方是文化沙漠,是因为文化从这里走过,留下的脚印旋即就被时间的风尘抹平,播撒的泉水须臾就被世俗的烈日蒸发。文化的成长要有其适合的土壤,沙漠上是建不起大厦的。
尽管没有查到多少有用的资料,但事情总要做下去,因为至少那些先人的手泽还在,不管多少,也算是给这块土地增加点养料吧。

先说的这副行草对联,作者署名云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收入藏后,我查遍有关人名大辞典,也没有查明这个书家的来历。一直到在九十年代无意中看到岛上书家刘诗谱在青岛文史资料第七辑上发表的《忆先祖刘廷琛之晚年》一文后,我才尽释前疑。
刘云樵,名矞祺,字云樵,1840年出生,卒年不详。江西德化县人(今九江市),丁卯(1867年)举人,官至两浙盐运使。为清朝学部副大臣刘廷琛之父,岛上著名书家刘诗谱之曾祖父。
辛亥之后,刘廷琛避居青岛,刘云樵亦随之来青,因为他有过多年的官场经历,和那些来青的清朝遗老有着相同的心态及书画诗赋爱好,加上其儿子的地位影响,便很快成为这个遗老圈子当中的一员,1914年3月,由原尚书吕海寰创议,原山东巡抚周馥组织,避居在青的耆老成立了真率会,该会由10人组成,计有周馥、陆润庠、吕海寰、刘云樵、劳乃宣、王石坞、赵尔巽、童次山、李惺园、张人骏、前面九人皆年七十余,只有张人骏为69岁,原想只选择70岁以上的,但又凑不齐10人之数,只得选了一名69岁的,所以又称为十老会。成立大会上,每人都赋诗祝贺,刘云樵的诗为一首七律:

“苍茫世局谁能料,将相联翩到海滨。
自叹邱园归白发,却因风月证前身。
离乱敢向从头说,欢会翻教破涕新,
太息耆英真盛事,几时寰宇靖风尘。”

由于儿子刘廷琛在匡扶清廷的事业中发挥的作用,刘云樵在当时也受到了清朝遗老们的拥戴,1920年10月在江西老家过80岁生日时,逊帝溥仪赠送亲书的福寿条幅,当地名流甚至北洋政府的官员也都亲临跪拜,载沣、铁良、升允、陈宝琛、冯煦等人在九月份就备好礼品亲赴青岛贺寿,没想到却扑了个空,只得把礼物邮寄江西。
刘云樵的书法有深厚的功底,他以孙过庭书谱为宗,曾临写书谱五千遍以上,3500余字的书谱全文可以一气背临,绝无差错,其刚劲迅疾之力较书谱有过之而无不及。著名书家曾熙评其草书曰:“今观云樵先生手写陶诗册子,奋迅而复雍和,简约而能博舒,盖孙氏之功臣,而右军之良嗣也。”有人赞誉刘云樵和刘廷琛的草书为“两代草书”。
此联的写作时间为1918年,落款为七七老人云樵,后钤“矞祺”(白文)“云樵”(朱文)两印,字体纵横恣肆,多处侧锋用笔,体现出书者从心所欲、人书俱老的状态。此时正是刘廷琛联合张勋复辟未果,重回潜楼隐居不再过问政事之时,联文为“于此得真意,终朝无杂言”不知老爷子此时悟到了什么真意?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北冥有鱼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