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学周
12/23/2019 12:25:11 PM
当我们真正为自然的“气息”和“灵魂”左右时,它们并不揭示任何道德。在自然中,你会体验到无法抗拒的快乐、难以承受的辉煌、昏暗惨淡的凄凉,你若定要从中求得什么哲理,尽情去求索好了。自然对人的唯一命令是:“看,听,注意。”
——C.S.路易斯《四种爱》
如果说优山美地是旅程前半部的一个高潮,那么黄石公园就是旅程下半部的另一个高潮。
从温润、翠绿的华盛顿州出发,一路赶往怀俄明,奔着著名的黄石公园而去。
通过电影故事和纪录片,不止一次看到原始、雄狂、荒凉的黄石公园,心里早就期待着访问这里,看看在最发达的国度里如何保持了这样一处原始状态的地界。
写这篇游记是在游览过了两年之后的事,时过境迁,回忆对于黄石公园的印象,脑海里浮现出的景象其实很简单,空旷、原始、野性。
来到黄石的季节虽是初春,公园呈现的却是一番寒冬景象,道路两旁堆着厚厚的积雪,入住旅馆,看着外面泛蓝的夜空,夜空下是黑漆漆的旷野,古树森然,似乎是置身于苍茫远古的某处边陲。睡不着,到外面走走,看到旅店的院子停放着很多车,都是来公园旅游的,其中一辆老爷车,款式应该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烤漆锃光瓦亮,欣赏它就像是打开一本上世纪的画报,看到当时风姿绰约的时尚美女一样,不禁心生许多感慨,老旧并不就是落后,更多的时候它反而有一种贵气,渗透着自信之美。
我们第二天凌晨三点驱车进入公园,走进黄石,它的荒野、原始渐次展开,白雪覆盖着旷野,野牛在汽车边闲逛,不紧不慢,这里是它们的天地。苍狼在远处,眼里闪着寒光。野鹿警惕地看着四周,随时准备撒丫子跑路。柯马克兴奋异常,这一路还没见他这样高兴呢。来到黄石,对于旅游有了一些别样的理解,理想的旅游不是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大城市穿行,不是从一座水泥森林走向另一座,不是在标志性的景点留个影便走的行程,而是走进上帝亲手创造的未经人工的大自然,走回遥远的从前。如今人迹罕至处越来越少,最珍贵的旅游资源——大自然几乎被破坏殆尽,因此像黄石这样的地方,真成了心中追寻的伊甸园。行走在黄石公园,心中充满惆怅,如今的乡愁已不是哪一个人对某一处故乡的回望,而是人类全体对未来走向的担忧,发达的科技究竟会把我们带向何处?我们曾经的过往还能留痕吗?这或许就是今天的“天问”。
黄石公园位于黄石河的源头,黄石河被普遍认为是黄石公园大峡谷里看到的黄色岩石而命名的,后来,美国猎人用英语翻译了法语名字为“黄石”。
黄石地区人类历史可追溯到11,000年前的克洛维斯文化,是遥远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古印第安人创建的,当印第安人首次开始在该地区捕鱼狩猎时,黄石公园的人类历史就开始了,这些传统一直持续到200年前。1795年,传奇人物吉姆·布里杰(Jim Bridge)率领第一支政府授权的探险队进入黄石探险。使得黄石河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书面记载。1805年探险家刘易斯和克拉克探险队首次进入这一地区,他们发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狩猎并星散居住的印第安人族群及部落,他们过的是一种极端贫困的生活。1808年的冬天,约翰·科尔特穿越了一个后来成为黄石公园的一部分的区域。他观察到黄石公园东北的塔瀑(Tower Fall)瀑布附近至少有一个地热区。成为迄今为止人们所知道的第一位到这里进行勘探的白人。
1827年,黄石地区的第一份书面文件出现在费城的报纸上,但它似乎并没有被注意,人们只关注和重视其中野蛮史。1829年,捕猎者乔·米克偶然发现了现在所谓的诺里斯间歇泉盆地区域。他的描述与约翰·科尔特的“火和硫磺”的地方,被人们认为是假想而虚构的地方,被昵称为“科尔特尔地狱”。 在接下来四十多年里,从山人和毛皮猎人大量报道中讲述了这些沸腾的泥浆,热气腾腾的河流以及石化了的树木,但是大部分这些报道当时都被认为是神话。
1834年,美国皮草公司的业务员沃伦·安格斯·费里斯(Warren Angus Ferris),为了出名,走进了现在的黄石公园,他是第一个实际的“旅游”参观黄石地区的人,第一个提供了间歇泉的充分说明。
1835年至1839年,奥斯本拉塞尔(Trapper Osbourne Russell)三次冒险进入黄石地区,到达黄石的许多地热区域和南部的黄石湖。
1842年,西方文学使者沃伦·费里斯(Warren Ferris)进入黄石,他确认了能够保温的“间歇泉”,而“间歇泉”这一名称源自冰岛。
1850—1860年间,美国因奴隶制存废之争引发内战,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爆发了南北战争。同时,与印第安人的小规模冲突也一直不断。美国政府决定探索黄石地区。经过1856年的一次探索后,山地人吉姆·布里吉尔(Jim Bridger),同样报告称发现了沸腾的泉水、喷泉,以及一座由玻璃和黄色的石头组成的山峰。
1859年,美国陆军测量员威廉·雷诺兹上尉开始对落基山脉进行一次为期两年的测量工作。在怀俄明州度过一个冬天后,1860年5月,他与包括博物学家费汀南德·凡德威尔·海登和导游吉姆·布里吉尔在内的小组打算从该州西北部的风河穿过两大洋高原的大陆分水岭。虽然有春天的大雪阻挠,但他们还是成功地达成了目标,从而成为首批有组织地进入黄石地区进行测量的人员。但南北战争的爆发让探索考察计划一度搁浅,直至1860年代后期才得以继续。
1863年,一群淘金者在进入黄石南部。几年后地图上出现了de Lacy Lake区域,直到更名为现今Shoshone Lake。
1865年,年轻的耶稣会教士弗朗西斯·泽维尔·库庞(Francis Xavier Kuppens),来到大瀑布附近,在现在的蒙大拿州任职,除此之外,他参观了大峡谷的黄石和和间歇泉。后来,库庞有机会来形容他令人难以置信的旅程,向代理州长托马斯·弗朗西斯·米格尔(Thomas Francis Meagher)建议,将这里加以保护,使之成为一个国家公园。1869年,库克·福尔松·彼得森探险队首次对黄石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探险。这个探险队是由三名私人资助的探险家组成。福尔松一行沿着黄石河来到了黄石湖。并用日记将记录下来的信息进行报告,史称库克·富尔森·彼得森远征。福尔松队的成员们保留着一本探险日志,并以此信息为基础而报道。1870年,一些蒙大拿州的居民组织了远征队,远征队由该州测量总监亨瑞·D·沃什伯恩领头,其他成员包括内森尼尔·P·兰福德和美国陆军骑兵队长格斯塔夫斯·切尼·唐恩等。远征队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探索这一地区,采集标本,并为部分景点命名。队伍中一位名叫科纳柳斯·希杰斯(Cornelius Hedges)的蒙大拿作家兼律师也提议将这一地区设立为一个国家公园来加以保护。他将自己的观察发现写成了多篇详细文章发表在1870——1871年的《海伦娜先驱报》(Helena Herald)上。1871年,费迪南德·瓦·海登(Ferdinand V.Hayden)被国会任命为进入该地区进行正式勘探和地质调查的领导。凭借政府的资助,海登汇集了包括地质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以及艺术家托马斯·莫兰(Thomas Moran)和摄影师威廉·H·杰克逊(William H.Jackson)在内的勘查队伍。勘察队编纂了500页的综合报告呈报国会,其中包括威廉·亨利·杰克逊(William Henry Jackson)拍摄的大型照片,还有马斯·莫兰(Thomas Moran)的绘画作品。莫兰的水彩画和杰克逊的照片证明了黄石地质奇迹确实存在。
1872年3月1日,根据法官科尼利厄斯·赫奇斯(Judge Cornelius Hedges)首先提出的“这片土地应该是属于这个新兴国家全体人民的国宝”倡议,总统尤利塞斯·格兰特(Ulysses S.Grant)在《设立黄石国家公园法案》上签了字。纳撒尼尔·兰福德(Nathaniel Langford),被任命为公园的第一位管理者。根据1872年3月1日的美国国会法案,黄石公园“该2200000英亩荒野,为了人民的利益被批准成为公众的公园及娱乐场所”,同时也是“为了使它所有的树木,矿石的沉积物,自然奇观和风景,以及其他景物都保持现有的自然状态而免于破坏”,被正式命名为“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是美国的第一个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1872年国会通过建立黄石国家公园的法律,此后,世界各国纷纷仿效,掀起一股建立国家公园的浪潮,目前美国一共有59个国家公园,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超过1200多个国家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地处素有号称“美洲脊梁”的落基山脉,位于美国中西部怀俄明州的西北角,并向西北方向延伸到爱达荷州和蒙大拿州,面积达8956平方公里。黄石国家公园大约96%的土地面积位于怀俄明州内。另外3%是在蒙大拿州,剩下的1%在爱达荷州。该公园空中从北到南101公里,从西到东87公里。黄石公园占地约898317公顷,面积比罗德岛州或特拉华州都要大。河流和湖泊占了土地面积的5%,其中最大的水体——黄石湖占了35220公顷,黄石湖深达约120米和长达180公里的湖岸线。海拔约2357米的黄石湖是北美最大的高海拔湖泊。森林占了公园80%的土地面积;剩下的大部分是草地。
由于面积广大,黄石公园内有湖泊、峡谷、河流和山脉,多种类型生态系统共存,并以丰富的野生动物种类和地热资源闻名。黄石公园有一万多个地热资源,占世界地热资源的一半,其中包括300多个间歇泉,老忠实间歇泉(Old Faith ful)就是最富盛名的景点之一。黄石公园成立初期,一度由军方协助保护和管理,当地的一些人不满将该区域列为国家保护区建立公园,理由是妨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不断在国会提出废除建立黄石公园的提案,但都没有通过。自从黄石公园建立后,美国又陆续建立了58个国家公园,1916年《国家公园管理法》颁布,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其目的是保护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和历史遗迹,为人们提供休闲享受场所,同时保护这些场所不被破坏,将之流传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