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力
12/25/2019 8:48:57 AM
我的母校地处青岛台西五路,校名以马路台西五路命名,简称“台五小”。这是一所没有什么名气的学校,如今这座学校已消失好多年了,不知还有多少人还能记得她。
当年西镇一带有若干大院,老青岛人戏称之为“八大公馆”,其中的一院、三院和四院都坐落在台西五路。一院在东头,三院居中间,四院在最西端。其中,一院和四院马路两侧南各有一个院子,因此,好些人都误以为这条路上有四个大院。实则不然也。
长约二百米的台西五路只有两家单位,一家是不大不小的区办工厂——青岛网具厂,另一家就是“台五小”。如今,网具厂和台五小都不存在了,台西五路上的几个大院也在1980年代末全部改建成楼房,旧日的台西五路只剩下了“台五小”残存的几栋老房子。
台西五路东端,是一条南北向的马路磁山路。当年青岛老城的台西区委办公楼就在这条路上。如今这座办公楼还在,但风雨飘摇几十年,当年这座鹤立鸡群的红砖建筑物已破旧不堪。
住在台西五路周边的老居民都知道,台五小的前身是一座天主教医院,院不是很大,隶属青岛贵州路天主教堂。听老人讲,四九年以前,这里住着一些神职人员,其中里面有医生、有护士,专门为附近的穷人看病。四九年以后,神职人员和医生护士们都不见了,究竟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
台五小曾有过一个分校,就设在贵州路天主教堂楼下的院子里。
建在几个大杂院夹缝里的台五小,其生源基本上也都是几个大院的孩子,学生的素质、学生家长的素质可以想见,不是很高。
尽管如此,因为这所学校建立不是太久,当年的民风也朴实、淳厚,所以台五小虽然名声不大,但也处处呈现出一副安闲清净的状态,从其深处隐约还能看到一些旧日民国小学的影子。
学校的房舍基本上都是当年教会留下来的老建筑。校门口的两个门垛子用大块崂山花岗岩垒就,看起来挺壮观。跨进学校大门,右手处是一栋平房,东边大的一间是教室,小的那间是学校的门房兼锅炉房。门的大爷姓马,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称他为马大爷。马大爷不但负责烧茶炉,收发信件还担负着上下课摇铃的职责。我们刚上学的时候,学校里还没有电铃,上下课全靠马大爷在校院子里摇铃通知。
临窗的视线好,能看到校园里的光景,当他们看到马大爷提着手摇铃走出传达室的时候就小声告诉大家,马大爷出来了,快下课了。于是,教室里就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
大门左手处是一栋红瓦二层小楼,门窗和二楼的木栏杆全部涂着红漆。小楼的底部用石块所砌,上面是雪白的墙面。临街的窗外是一色的墨绿色铸铁花围栏。
两层小楼不大,只有四间教室,楼上楼下各两间。
走进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侧小楼东面山墙上的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的墙报涂得花花绿绿,文章时常根据政局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着。
学校的中心位置有一座普通的二层小楼,小楼虽然不大,但楼前楼后花木扶疏,青砖铺地,如同藏在深闺里的一座殿堂。
我只知道楼下的几间房舍有校长室,有教导主任办公室,学校的所有老师都在那里面办公。小楼上面也有两座教室,属高年级专用。上下楼需要走侧面的木头楼梯,楼梯外边是木栏杆,栏杆也涂着紫红的油漆,虽然颜色显得很陈旧,可给人的感觉却很严肃很神圣。楼梯顶部有一个很人性化的遮雨棚,估计这种设计也是当年教会出于对病人的关切而建造的。
台五小绝大部分教室都建在校长办公楼的对面,那里是一排低矮的平房,一拉溜五六间,全是红瓦白墙。平房背后是民众三院,平房前面是一条红砖铺就的甬道,长长的,上面布满了青苔。甬道边上是几个朴素的花园,每个花园都不大,花园和花园之间也留着一条红砖小径。花园的围墙不高,红砖垒成,里面种满了无花果。枝丫繁茂的无花果虽然不算高大但造型很漂亮,一株株生动的树木给这个不大的校园平添了一股勃勃的生气。
依校长办公楼为坐标,离小楼不远的东南侧有一个红砖砌成的半圆形土台子,土台子外边抹着水泥,后面则是一面雪白的墙壁。土台子边上是一个旗台,一根高高的木头旗杆立在那里,不论学校组织什么活动,我们就面向主席台一个班一个班的列队站在这里。
主席台的后面分别是男女生厕所,女厕所在北侧,男厕所在东南角。
当年,我家住的大院和台五小只有一条小路相隔,因此,理所当然被分在这所学校读书,姐姐比我大三岁,先去的那里,我是五八年入的学校,被分到了一年级三班。
在新政权刚建立的前几年,孩子的生育率格外高,不要说青岛全市,仅仅西镇一带就有小学若干座。青岛的小学多以学校所在的马路命名,记得我们周边就有贵州路小学,朝城路小学,定陶路小学,成武路小学,嘉祥路小学,濮县路小学,四川路第一小学,四川路第二小学,广州路小学……
后来,因为罪孽的计生政策,生源大大缩减,这些小学基本上都不存在。昔日的小学旧址也大都改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