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皮影——记济南第三代皮影传人李兴堂

文 / 落叶知秋

12/25/2019 8:44:47 AM

2002年,在济南市纬三路一处幽静的小院里,筆者见到了济南市皮影戏的第三代传人李兴堂先生。他个子不高,身体健朗,思维敏捷,谈吐豪爽,一张口就是魂牵梦绕的皮影事业。皮影戏在他手里曾经辉煌,如今他很可能要成为皮影的最后一代传人。为了将这门艺术保存下来,让世人了解这个濒临灭绝的民间剧种,七十高龄的李兴堂在清贫的生活中为最后的皮影戏做着默默奉献……
西方艺术理论家曾说过:“中国的皮影艺术是电影的开山祖。”早在欧洲氏族社会时,中国的皮影戏已为市井百姓皆知。它是华夏民族一门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集绘图、镂刻、声乐、文学于一体,富有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北方把它称之为驴皮影、灯影戏。江浙一带把皮影人称“皮囝囝”。福建、广东则它称之为“皮猴子戏”或“竹竿影”等。
富有想象力和科学头脑的西方人高度赞誉了中国这种古老的艺术,皮影戏被外国人拿去不断创新,最终发明了电影。遗憾的是,皮影艺术在自己根植的土壤上,却基本停滞于原始风貌,勉强流传下来。
皮影戏始创于汉代。据说当年汉武帝刘彻因美貌的宠妃李夫人去世而哀痛不已,命巫师为其招魂。巫师用皮革绸缎做成人物,在幕后操纵使人物栩栩如生,深得汉武帝赞赏。后来这种成本低、活动范围广的游戏传到民间,为老百姓所喜爱,皮影戏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剧种沿续下来。
李兴堂1932年生于济南老城一个艺人之家,他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西河大鼓演员。西河大鼓的优美唱腔对幼年的李兴堂很有影响。
当时的皮影戏以表演为主,从唱词到唱腔都过于单调。皮影戏班吸收了西河大鼓的优美唱腔,使皮影戏在济南的演唱得到了丰富和改进。幼年的李兴堂就在这良好的艺术氛围中跟着父亲和师叔学唱西河大鼓、皮影戏,并且弹得一手好三弦。
李兴堂经过三年的苦练,于二十岁那年,独立登台演出。年轻的李兴堂和他的师傅、艺友们一样,没有多少文化,叙述剧情大段演唱全凭死记硬背,临场发挥。就是凭着他的过人的才气和语言魅力,一场场紧抓住了观众的情绪。那时李家皮影戏班在老东门、南门、西市场、人民商场等地用苇席布幔搭个戏蓬演出。演出中每隔二十分钟就有戏班人员手托木盘向在场的每位观众收二分钱。有的观众没有钱,只得恋恋不舍地离开剧场,站到剧场外面听戏。李兴堂由于基本功踏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能把剧情唱腔改革创新,皮影戏在他手里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兴旺,他凭着精益求精的技艺把皮影戏发扬光大,成为业界认可的济南市皮影戏第三代传人。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是一门综合艺术,一个皮影艺人必须集编、导、演、唱、制作于一体。首先是皮影人物的制作,需在经过特殊处理的牛皮上绘画、雕刻、涂色、刷漆,这样制作出来的人物才能在屏幕上多彩多姿,灵动传神。第一步完成后,真正的看家本领乃是演唱者在幕后的独立操作:一边说唱一边用竹枝驾驭人物的各种动作,还要为剧情奏鼓乐……这一切,若非心灵手巧,耳聪目明、伶牙利齿之人决难当此大任。
李兴堂游刃有余地驾驭着这一切。皮影人物在他手里,于屏幕上成为一个个有血肉有情感的生灵。这些生灵在李兴堂的运筹帷幄中上穷碧落,下至黄泉,纵横古今,变化莫测,演释着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故事。那时老济南人的娱乐就是有钱人去戏院电影院,市井贫民大众去街头搭的布幔戏蓬看皮影戏,可容纳百人的戏蓬里经常满座,济南皮影戏在他手里达到空前的辉煌。
文革开始了,李兴堂遭到了令他大惑不解的浩劫——他苦心雕刻的千余件精美的皮影人物被列为“四旧迷信”而遭到撕毁焚烧。当眼睁睁地看着一堆堆心爱的皮影人物被点燃,发出刺鼻的焦臭味时,他痛彻心肺!
他最终坚强挺过来了,因为他知道,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不只是他个人的灾难,更是民族艺术所遭受的摧残,他要向历史讨还公道。
他和全国人民终于盼到了粉碎四人帮,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的时刻,他的皮影戏在人民群众的热爱中又重返舞台。人到中年,壮心不已的李兴堂决心借改革开放之春风,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为振兴皮影戏而大干一场!
然而,随着电视的普及,皮影戏同很多地方剧种一样,开始从舞台上悄然退出。这对把一生命运交付皮影戏事业的李兴堂又是一次沉重打击。他叹息:“过去,皮影、相声、变戏法等行业都属于街头地摊混穷的。后来变戏法的成了魔术表演,相声也成了经常上舞台影视的曲艺节目,侯宝林他们都成了一代表演艺术家。可我们皮影这些年来连正规表演场地都没有,我们皮影艺人也没有年轻人愿意接班,眼看着皮影戏就要断绝了,我真是不甘心啊。”
他虽然理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局,但是他不甘心一代代艺人用心血创建的皮影就这么消失。他以一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他和老伴的退休工资足以在小康生活中颐养天年。但他甘愿过着清贫而忙碌日子——他的陋室内是数十年前的旧家具,他老两口吃的穿的一直维持着工薪阶层的低标准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仍每隔一两年,就带钱去上海买牛皮,回家后在阴暗的小屋里,废寝忘食地刻出了所演过的一系列皮影人物。 这些人物是些举世无双的珍品:有水浒一百单八将,封神演义人物,西游记人物,还有现代工农兵人物。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他刻了近一米高的林则徐、岳飞。林则徐头戴花翎、身穿黄马褂,面容儒雅而威严。岳飞头戴缨盔,身穿铁甲,手按宝剑,似乎在发出“还我河山”誓言。水浒一百单八将则是神采各异的头像:呼保义宋江头插雉尾,一派山大王形象。托塔天王晁盖面目丰满神情刚毅。智多星吴用于书卷气中透着智慧。还有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铁叫子乐和、豹子头林冲等。一百单八将中的三位女将,令人一看就分得出来,母夜叉孙二娘头戴山花野气十足。母大虫顾大嫂青纱裹头英武彪悍。一丈青扈三娘身穿盔甲俊美威风。

特别是他在近几年刻绘的《红楼十二钗》及红楼系列人物,更是他晚年的倾其心血之作,也是他一生皮影事业的绝品。其中林黛玉神态孤傲,瓜子脸上一双美目脉脉含情,素雅的绿荷衣裙上细细缕出数朵芙蓉花。薛宝钗面容丰满,头戴一朵粉色牡丹,身穿锦绣袄裙,一派大家闺秀风范。王熙凤发髻高盘,珠翠满头。“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表现出她在荣国府非同一般的地位与权势。贾宝玉则头戴束发金冠,身穿大红衣衫。十足的富贵公子派头。还有凤冠霞帔的元春、温柔可人的迎春、文采风流的探春、道姑装束的妙玉,以及平儿、晴雯、袭人、刘姥姥、尤二姐、贾政等人物也各有特色。这些精美绝伦的红楼人物不仅令国内参观者赞叹不已,更令外宾伸着大姆指边声喊“OK”。
而今皮影戏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李兴堂创作出的精妙传神的皮影人物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符号而载誉文史。
原載发表于2002年山东省政协《春秋》刊物第六期

附记:2006年李兴堂被推选为济南十位民间艺术家之一。他的皮影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秋,75岁的李兴堂先生病逝于泉城。热爱他的老观众们纷纷趕去参加他的追悼会,为这位济南皮影戏的最后传人送行。
2007年冬 济南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落叶知秋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