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刘禹轩老师讲解辛词《木兰花慢》

文 / 落叶知秋

12/26/2019 9:25:30 AM

2016年笔者在青岛图书馆中老年文学讲习所学习时,承蒙文学讲习所创建人王照青教授请来了著名作家、青岛第一任作协主席、文学泰斗刘禹轩老师前来讲课。时年刘禹轩先生九十高龄。那天白发学子们坐满大教室,敬慕地望着讲台上身体病弱面容清瘦的刘老。刘老说:“今天要讲的课题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历史上有两首最美的咏月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和辛弃疾的木兰花慢。苏轼的水调歌头大家都耳熟能详,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却鲜为人知,这对于历史上‘苏辛’齐名的辛弃疾是不公平的。所以今天我选了这个课题,在讲这首词之前先读一首唐代刘禹锡的七律诗,这首诗能帮助我介绍自己。”
老人朗声吟诵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做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他继续说:“说来凑巧,我的遭遇和我的老祖宗刘禹锡太相似了,都是遭贬流放二十三年。他是在巴山楚水凄凉地,我是在临沂穷山恶水偏远地。他是由京城朝廷命官贬为地方官吏二十三年,虽然穷困但还是属于‘干部编制’;我是被戴上了右派帽子去了临沂山区劳改,从1957年到1979年,回青岛整整23个年头!23年,去时正值而立之年的31岁,回来时白发苍苍的54岁。去时已写了2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计划有生之年至少要写百十万字的文学作品。回来时意志才情全都消磨殆尽,只剩下一口气要为自己为爱妻讨个公道——我的爱人是中学教师,受我的牵连一同被赶下乡,在那一天工分只有几分钱的穷山沟,我们一家四口比贫下中农还要穷,我七岁的女儿、五岁的儿子每天饿得哇哇哭,被乡里孩子骂狗崽子不敢出门。我的爱人比我小两岁,她漂亮有才气爱干净,为了给孩子弄口吃的她学着下地干活帮人缝补衣服,后来、她被派出所所长逼奸而死……她死了,我和孩子哭干了眼泪没处讲理啊……”
大教室里寂然无声——有人发出唏嘘叹息,有人眼里溢出泪水,也有人不耐烦了……王照青教授为刘老续茶捧杯,刘老啜茶,王教授插言:“刘老是我们青岛文学德高望重的元老前辈,为青岛文学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作家。他的著作、包活已发表的和正在整理的共有一百多万字。今天能以九十高龄抱病来给我们授课很了不起!大家要珍惜这宝贵时光……”
刘老话题一转:“对不起,我讲课跑题了。但是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说出来我讲课才带劲,我九十的人啦,也不怕再打成右派。啊,今天王老师发给大家的讲义提纲是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咱们书归正传。”
刘老一字一句背诵《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免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刘老用诗意的语言解读词义:如果说,苏轼的《水调歌头》以把酒赏月、思亲情怀使世人共鸣,而稼轩的《木兰花慢》则以科学启蒙令读者回味——词人仰望中秋之月,向正在云海中缓缓行走的明月发出疑问“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虽然时人不懂月亮绕行地球之科学道理,但词人却凭着极有规律的自然现象认定月亮去的“那边”别有汗漫天地;如若不然,腾空悬挂的月亮是谁在牵系着它升落呢?月中美丽的嫦娥是为了谁而守在广寒宫不嫁呢?这千古之谜只能问询于月亮每天旅经的大海,但大海也茫然不知根由。真怕海里的长鲸纵横乱撞,将沉落于海底的玉殿琼楼撞破。那只虾蟆会游水,但捣药的玉免却不会游水呀。如果月宫并沒被触破,玉免虾蟆都平安无恙,那中秋的月轮为什么会渐渐变成一钩浅金呢?
词人关注月轮变幻而追溯神话,又期盼从神话中解读自然科学——可以说辛弃疾这首木兰花慢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早向月轮变幻发出科学质疑的词,完全可以同苏轼的水调歌头相提并论,希望大家能认真读,读懂读透这首词,读懂读透辛弃疾。辛弃疾是中国文史上同苏轼相提并论的伟大词人。他的诗词里既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之雄心壮志;又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之儿女情长。他所处的南宋朝代正是金兵犯境民不聊生、昏君贪官惧敌投降之动荡乱世,辛弃疾空有一腔报国热枕和文韬武略却得不到重用,于悲愤无奈中,只落得“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在大家沉醉在刘老的精彩讲析之时,下课时间到了。白发学子全体起立对刘老的讲课报以热烈掌声,大家注目王教授搀扶着刘老走出教室……
难忘一代大师刘禹轩这堂精彩的辛词之讲,这堂题外的人生之讲。
2016年秋青岛

本文作者与刘禹轩老师(左)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落叶知秋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