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胶澳子
12/26/2019 9:17:20 AM
七十年前的青岛,每天早晨四点钟就有郊区的菜农推着上百辆木轮小推车从湛山、亢家庄、浮山所、辛家庄等地出发,为台东南山菜市场送菜,近的四五里,远的十几里,几乎全是崎岖不平的沙子路。他们将蔬菜批发完后天刚蒙蒙亮就开始入户掏大粪。
他们的木轮手推车是送菜拉粪两用的,推起来吱吱响。后来逐步换成胶轮的就不响了。车上配有左右两个长形木箱是专供装盛人粪尿用的。箱子上面可以层层码垛装满带露水的新鲜青菜。
青岛的大学路、齐东路一带是富人区,住宅在建房时都有卫生间,上下水配套不需要人工掏粪。老青岛人称那种卫生间叫“机器茅房”。老百姓亲眼见过的并不多。
台东是青岛的贫民区。台东虽然有发达的井字形商业街道,但家家户户的厕所全是旱厕。青岛人统称的茅房其实就是在房屋后院用水泥垒的一个便坑。如果三四天不掏就会臭气熏天,住户们会叫苦不迭。
掏粪农民进城是既受市民欢迎,又受市民歧视的。为了掏粪者出入方便,居民们对临街大门一律不上门闩。房主家的粪池溢满了,房主遇见了掏粪人也会笑脸相迎。但有时候掏粪的不小心在居民家的过道或门口抛洒了一点粪便,就会遭到房主的一顿翻脸臭骂。掏粪者用粪袋往粪车上倒粪的时候,众多路人都会掩鼻而过。有的小姐太太还会连声喊臭。这时候掏粪者就成了城市里的贱民。
种菜、向城里送菜、掏大粪、晒大粪干,就是这些城乡结合部村庄里的农民的生计。大粪干多了还可以运到远处的村庄卖点钱用。
文革后期,青岛市南区政府率先成立了一个农业工作委员会的机构,专门负责对湛山、亢家庄、浮山所、辛家庄、丁家庄、田家村、大小尧等村庄的管理。每个村庄都取名叫××农工商公司。书记、村长就是该村公司的总经理,他们握有土地,财大气粗,经常对社会叫板。身为市南农工委主任的刘宗志就是政府派驻这八个农工商公司的党代表,也是大权在握的这八个总公司的不是总裁的总裁。
1990年,我应邀参加过刘宗志的一次宴请。在山珍海味觥筹交错之际。他突然对我讲起了他40年前的的一段忆苦的经历。1950年,刚成人的他,每天早晨天不亮就从浮山所推车送菜进台东,然后推着尿车回村。有一天,他推着尿车在旷野里路遭遇瓢泼大雨。他头戴苇笠,身披蓑衣,筋疲力尽,呼天抢地,狼狈不堪。
今天青岛这些早已消逝的村庄的遗民们谁还记得那些昨天的故事?
2019.12.24 7:00写于美国佛罗里达州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胶澳子/石老人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