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和茅草根——青岛大饥荒的救命食品

文 / 胶澳子

12/28/2019 8:45:51 AM

一九六〇年时期的青岛人都不会忘记那个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和“低标准”的苦难岁月。其实那根本不是什么自然灾害,而是由全国实行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大刮共产风、实行大折腾而造成的国家社会灾害。据权威部门统计,全国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数达三千万,山东省饥饿致死的人数也超过百万之多。
奇怪的是,当时青岛市区的居民在经历了这场旷世持久的大灾难后几乎没有饿死人的事件发生。那真是天佑青岛,是胶州湾里的蛤蜊和崂山上的茅草根成了岛城市民免于饿死的救命食品,帮助大家度过了那个艰难痛苦的岁月。
那个时期出生在青岛的人永远也不会忘记忍受饥饿煎熬的日子是多么的难受和痛苦。

百万饥民下海上山

当时的青岛市民几乎全是受难中的饥民。社会上物资奇缺到不可想象的地步。不仅穿衣要布票、吃饭要粮票,连猪肉、鸡蛋、白糖、香烟、火柴等都要凭票供应。副食品店里连续几年不见豆腐的影子,由于副食品少得可怜,计划供应的粮食只够吃个半饱。过的是家家吃不饱,户户挨饥饿的日子。求生的欲望把市民逼出家门,能上山的上山,能下海的下海,去寻找充饥的食物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市区内的槐树叶子几乎全部被人撸光吃掉,连木屑也被掺到地瓜面中做成窝窝头以增大体积填塞饥肠。我记得在台东昌乐路看见路旁堆积着一些大型桦树园木。一个从西镇来的老太太正在用一个铁铲在剥原木上的树皮。老太说:这些潮湿桦树皮还挺嫩的,可以铲回家去吃。
那时,人们见面谈话三句话离不开有关吃饭的话题。吃饭问题是天大的问题,人们只有在饥饿之中才能深刻理解民以食为天的深刻涵义。
真应了那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古话。下海去挖蛤蜊、打海蛎子、拾海螺、捡海菜;到郊外去挖野菜、拾菜叶,倒地瓜(就是把收获后的地瓜地再翻几遍寻找遗漏的地瓜和根茎),是那时青岛市区的青少年们都会干的活儿。
燃眉之急是解决不挨饿的问题。因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960年,刚满17岁的我正是青岛第二十九中学初三的学生。我不会忘记当我坐在课堂上的时候,因为肚子饿得咕咕作响,有时简直就要饿昏过去,我已无法把老师的讲课内容继续听进去,一直在等待盼望的是下课铃声快响起来吧!我要回家填饱肚子。

吃蛤蜊长大的青岛人

蛤蜊,这种浅海海洋生物是胶州湾的特产。早在青岛开埠初期,来闯青岛的先民们都知道,这里只要有蛤蜊,就永远饿不死人。在那饥饿降临的岁月里,人们再一次把饿不死的希望寄托给了大海。把靠海吃海发挥到了极致。
四方的湖岛村海滩是市区挖蛤蜊的首选之地。因为这里的蛤蜊个大肉肥,味道选美。每到农历初一、十五涨大潮之机,数以千计的赶海人像白天赶大集一样涌进海滩。如遇夜晚落大潮,看吧!几百盏乙炔嘎斯灯将万顷海面装点得如同海上烛光晚会。海天之间异样的静谧。感觉好像天上的群星突然到戏水落入大海,星星点灯,海天一片大光明世界。
开始涨潮了,赶海者们准备撤离。这时在海水没过膝盖的海面上响起了一片赶海者用海水洗掉蛤蜊上泥沙的声音。那无数的蛤蜊贝壳互相碰撞和摩擦着刷刷作响,声音很清脆。这情景简直就是一首夜海拾贝的诗篇。我感到那声音与音乐似是而非,却充满交响乐章的美。
这里的蛤蜊是群生的,挖蛤蜊的手只要在海水里摸到了一只蛤蜊,你就会作出判断:半步之内,必有一窝蛤蜊。在此方圆三十公分之内必有数量为一二十只的一窝蛤蜊在等着你去收获它们。本人曾有过为时半年的赶海经历。有一天,赶海三小时回家把挖来的蛤蜊一称是22市斤。
左邻右舍们只要有了蛤蜊,可以代替鸡鸭鱼肉,节省无数饭钱。

酷似桃酥的茅草根点心

1961年前后,在台东南山礼拜集、台东三路自由市场、浮山所集、李村集上出现了一种叫茅草根点心的食品。因为价格便宜,引起了市民的好奇,吸引大家去购买尝鲜。这应是崂山郊区农民的一种创造。至今犹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浮山所大集上,光卖茅草根点心的摊位一字儿排开就有十几家。设摊的多是妇女,每个小贩面前都放着一个五六十公分长的装满了茅草根点心的柳条箢篼。上面铺一块布,放一块茅草根点心作为陈列样品。
茅草根点心的名字是因为它的外形和颜色酷似桃酥而得名。虽然其中也添加了一些粗粮,但由于茅草根的加工太粗糙,口感就不太好粉粒很粗,吃到口里扎嗓子,吞咽起来有点困难,而且味道还微苦,但不少人还是愿意掏钱买,终究是可以充饥之物,但回头客不多。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有食品粉碎机,如果能把食材加工得很细,口感将会大大改善。我想,那茅草根制成粉是没有用机器加工的,也许是用菜刀剁成粉的。
茅草根在今天的青岛人眼里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七十岁以上的90%的老青岛市民都是吃过那茅草根点心的。那滋味,那场面,那年景,那惊心的贫穷和饥饿是永远刻在这一代人的心中,刻骨难忘的。最近与几个老青岛爬崂山。看到成片的茅草在山岭上随风摇弋。我想:半个世纪以来,这种野生植物没有人会将它和食物联想起来,因为饥饿的历史一页已经翻了过去。
今天,蛤蜊伴随着一年一度的青岛啤酒节成为岛城餐桌上天天可见的美食。许多年轻人并不知道青岛人与胶州湾里的蛤蜊曾有过一段患难与共、相依为命的历史。更不知道,茅草根当年也是青岛人的救命食品。
我们不能忘记:蛤蜊和茅草根帮助我们渡过了个饥馑的苦难岁月。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胶澳子/石老人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