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老西镇·台西四路一院

文 / 陈力

2019-06-08 09:35

套用一句上海的俚语,西镇可谓青岛的“下只角”。以下几篇文章里所涉及的地域及回忆均在此范围。
青岛的马路走向极不规范,很难找出一条正南正北的街道。台西四路基本属于东西走向,上端和费县路相接,中间横隔一条南北走向的磁山路,台西四路下头,冲着环海的贵州路。
当年,站在台西四路上端往下张望,目光越过低矮的八院建筑群,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蓝蓝的天和和一片大海,能清楚地看到对面的薛家岛,看到一条条打渔的小船在海面上来回穿行,每一只小船上都高高的竖着风帆……
时过境迁,再想想,那还真是满具诗意的一幅画面,可那副淡雅美丽的民俗画却永远的消失了。
如今,站在磁山路口往下望去,远处和近处全是一片灰茫茫的楼群,呆头呆脑,十分生硬。一晃,五十年过去了,眼前的一切算不上沧海桑田也可以说是天翻地覆了。
台西四路南面的门牌是是双数,北面是单数。路南的几个建筑群落乏善可陈,除去三个大院就是两所小学。民众一院在台西四路最上端,这是一个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20几米的封闭式大院,门牌号码是台西四路二号。一院又分成两个大院,北面一个,南面还有一个。南面的院子位于台西五路。两个院子地理位置基本平行。
话说到此,不得不简单说一说青岛西镇几个大院的历史。青岛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孙保锋说,青岛历史上最早的移民潮发生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当年,青岛周边郊县市和山东省内甚至省外的难民拥入青岛,他们在海边搭个窝棚住下,形成了贫民窟,有些连窝棚都搭不起的,干脆就地取材用煤渣垛筑土屋”。青岛著名作家王统照如此写道:“日落时马车转到青市的最西偏处。那是著名的马虎窝。海岸上的木板屋与草棚,中间有不少的家庭在这荒凉的地方度日。矮矮的木屋,有的盖上几十片薄瓦,有的简直是用草坯……”(《青岛素描》)这种状况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在西镇,人们当年最感激的人是国民党市长沈鸿烈。1932年,沈鸿烈上任后,用政府拨款,民众自建和慈善团体代建三种方式,陆续建成了八大平民住所实为十个大院,也就是百姓所说的“八大院”或“十大公馆”。
青岛学者鲁勇如此评价,“从窝棚,到平房,从吃井水,到有公共自来水和公共厕所,西镇居民终于摆脱农村生活习惯,成为正式的青岛市民。”
位于台西四路的一院本有四个大门,后来也不知为什么,南侧的上门封了,只保留了下面的一个大门。如此,大院里只剩了三个大门,北侧两个,南侧一个。大院的大门位置还算合理,从大门往上,或往下数都是六家住户,两个大门中间各有九户人家。
大院四个公厕,分别设在院子的四个角落,可后来不知为什么,一南一北的两个公厕也被封了,只留了北侧两个。大院没有院墙,所谓的院墙,是由相连的五十八间面朝院内的房屋围成一个大大的椭圆圈。大院里面分为六趟街,每条街居民的房舍全是背靠背相建,如此,院内的一条小街就有十六户人家,家家门户相对,中间有一条不宽的路可通行。如此,算起来,大院里共有房屋一百三十间。院内每户房屋面积相同,只有十二平米。
如此的建筑,大大节约了成本,可使得每家每户都无隐私可言,门对门,户对户,包括谁家来了个什么亲戚,谁家做的什么饭都瞒不了别的邻居。
院内有一百三十套住房,大多是一户一室,可也有几户,一家有两间房子。
一院的居民,当年多是底层的城市贫民,有附近大元橡胶厂(青岛“双星”橡胶集团的前身)和“老亚美”(青岛度量衡厂的前身)的,有在码头扛活的,有在沧口、四方棉纺织厂上班的。除此之外,还有周边店铺的店员,伙计,再就是一些拉车的,卖饼的,修鞋的,打铁的个体职业者。
大院的居民大多来自青岛周边县份,胶县、高密、即墨、掖县、平度、昌邑、日照、潍县的居多。虽然,大院的早期居民成分复杂,生活艰辛,但远不是一些住在所谓“上只角”人们眼里的那样的野蛮无理。
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百姓文化层次不高,但骨子里却十分勤劳、质朴、和善。他们的日子虽然艰辛,可平日里邻居们都能和睦相处,互相周济,相互帮扶。寻常人家对生活的期望值不高,因此,居住在此的人家倒也其乐融融,安详自在。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陈力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