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常州路

文 / 孙基亮

2017.2.6


图一 常州路25号“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


图二 常州路9号“原德国邮政第一代理处”


图三 常州路7号“原德国要塞工程局”


图四 常州路7号内,清朝遗留平房建筑。

以上是常州路上不同风格的四幢建筑

现状

青岛常州路,
一条搞不清楚方向的马路,
一条曲溜拐弯古怪的马路,
一条汽车不能贯通的马路,
一条青岛年岁最老谜点最多的马路。

最早对常州路的认识,
知道它在大会堂北,
知道在东方菜市里头,
知道那里是老二中宿舍,
知道那里有回汉复真小学,
知道那里有押犯人的看守所,
知道那里有座伊斯兰人的教堂,
最近才搞清单号门牌没有1、3、5,
最近才知道那里有三座德国老建筑,
最可贵的是还留有青岛惟一清朝建筑。
最可喜的是看到了清朝光绪24年的地图。

常州路,既古老,又复杂,而且又搞不清历史,似乎,在老旧苍凉中,隐藏很多秘密。在方圆不大的范围内,集中了清朝旧建筑、德国旧建筑、日本旧建筑和民国旧建筑,还有近期的住宅新建筑。常州路上这斑驳陆离的建筑图景,悠远模糊的历史变迁,凝聚着青岛百年沧桑,诉说着不为人知的百年历史。

常州路东面是龙口路,西边是天后宫,南面是人民会堂,北边是广西路游泳馆这范围,是青岛最早的政治中心所在地,也是经济中心吧。大会堂前身,是清朝总兵章高元的衙门(俗称老衙门),又是德国临时膠澳总督府,在膠澳正式成为德国在远东的殖民地后,总兵衙门在1898-1906年八年间,一直是膠澳总督的临时办公地点。直到在观海山下,盖起了新的办公大楼,搬家前,在这里办公居住了八年的漫长时光。1898年5月普鲁士亲王海因里希偕夫人到访青岛,就下榻于当年章高元内眷的后宅。(引自德国乔治·弗朗鸠斯《1897:德国东亚考察报告》185页注6,并请参看本人写的《向学 求证》一文)。这里地处青岛河口,可以说,常州路,和南面的老衙门,西面的天后宫,是青岛历史的根源和胚胎,其中,该有多么有趣的历史,遗留隐藏在这里啊。
现在的常州路,虽然从东边7号开始,可要你要进入常州路,就得从西边的23号才能进入,不是一条直线马路,多年来搞不清,让人晕头转向。7号东边,按理说,应该有5、3、1三个号码,可能因为拆“东方菜市”,拆没了,听说东方菜市邮局是1号,复真小学是5号。常州路7号往东,垂直方向是“东方菜市”和龙口路,“东方菜市”拆掉,建起了临时围墙,堵得你找不到开头。所以现在你只得从西边,太平路口的23号,进入常州路,但即便从这里进入常州路,也不是一眼望去就能明白的马路。


图五 参考出版的地图,自制常州路地形图。蓝色是常州路。

为搞明白常州路,究竟是怎样一条马路,最近做了一次实地考察,并用双腿丈量长度,大约一步算是一米,得出路长大约560米。
图五 标蓝的是常州路全部,从西头德国监狱23号进入常州路,沿监狱高墙,约走120米,进入老二中宿舍,三座南北向的六层楼,走过宿舍楼间空地,向东来到“清真寺”胡同大门,再向东走,直抵龙口路,与龙口路垂直,约有130米。


图六 拆掉“东方菜市”和“复真小学”的空地

标蓝的常州路,像条马路吗?看那个样子,不能称其为贯通的马路。打个比方,就像把梳头的“梳子”,梳子把在东方菜市,伸出三个“梳子齿”,可称为胡同,通往广西路,三个“梳子齿”长度均在105米左右。东边的两个“梳子齿”,属于院内胡同。西边的“梳子齿”就不是胡同了,是跑车的柏油马路,大上坡马路,向北经过太平路小学东侧、德国监狱,向上左拐弯进入广西路。路过的公共汽车线路很多,凡是从东部到火车站的车,都必须经过此,计有25、367等二十几条公车路线,相当繁忙。这一段,因为有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25号西大门,参观者络绎不绝,夏天,外地游客,比肩接踵,多集中于此,属于利用度最高的常州路路段,代表着现代青岛的旅游面貌。
其余两个“梳子齿”胡同,外人几乎不知,不能贯通,只能当停车场。其中一条,沿着监狱高墙,由南往北,左边露出高墙里的狱房红屋顶,往北通向广西路。另一条,只能说是院子里楼房的空档,也通往广西路。三条“梳子齿”马路胡同,分别长105和100米,加上东西方向的,就是全部标蓝的常州路,共长约560米(约120+130+105+105+100米)。这560米的马路,曲溜拐弯,不成其路,初来的人会辨不出方位,似入迷宫。


图七 太平路口路牌,标明7号到25号


图八 监狱高墙外向北通往广西路的“梳子齿”胡同马路


图九 最东边介于清真寺和二中宿舍间向北的“梳子齿”胡同马路


图十 东段路过清真寺,向东通往龙口路的胡同。属于“梳子的把”

常州路现有十个门牌号码,其中7号、9号、25号三个门牌,最显著,最神秘,因为其历史鲜为人知,最吸引人,许多历史研究者,经常光顾此地,对此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三个院都有上百年的老建筑,有清朝老建筑,也有德国老建筑,是青岛市最古老、不可复制的古董。去年10月份,给青岛档案馆捐赠地图的著名建筑师德国盖特卡斯特博士夫妇,曾专程到此考察。

在自绘的图五上,有三块红色方块和一块桔色方块,从左边数起,分别为:25号旧德国监狱(图一)、9号旧第一邮政代理处(图二)、7号旧清朝平房建筑(图四),7号旧要塞工程局(图三)。

图五上的桔色方块,是常州路7号清朝旧平房建筑,也分为三小块,分别住了三家。西头住着前文联主席石可的弟弟石山先生,中间住着王先生,东边就是专门研究“老衙门”的解国华先生家,他家四代人住在此,已经长达七十多年,他就出生在此。小时候就听他爷爷说,他们家以前是老衙门的人住的地方,可能就是老衙门的后花园,所以对院子里的一草一木,既熟悉又有感情。解国华先生根据住房周围环境研究结果,认为此处为清朝残留旧建筑,为清末总兵章高元官衙后院,衙门后花园,是章高元的内眷住所。据老人回忆,7号这趟现在破烂的平房,原先住过德国骑兵,养马的,房前有一米多的遮雨的厦沿蓬,地面有石条砌筑的水流子,院子里还有一口井,清洗马具,洗马所用。院子是个大花园,有花坛、假山、修竹、喷泉,可以骑自行车转悠。虽然历经沧桑,经年累月,堆积杂物,搭建临时建筑,原先建筑的伟岸美观,已不复存在。又加上历年修缮改造,房瓦撤换,减低了房屋高度。但其院落、门窗、以及内部装潢,仍依稀可辨,仍能看出原始装潢的痕迹,可以说是青岛市唯一的原装清朝建筑。这一结论,已被青史专家李明先生和市南政府机构认可。难能可贵的是,他家住此将近七十多年,内部装潢设施,并没因碍事拆掉,最大限度保留了百年前的家装风貌,可以窥见中德混合风格的装修,在青岛是惟一罕见的。

图五自制地图的白色方块,是历代建筑,包括五座狱房,为1914年以后所建,现仍保留;老二中宿舍,原先老师的住房,是日本占领时期的一户建,二层楼,八十年代拆掉旧日本一户建,新建三座宿舍楼;其他白方块还有改革开放后,临广西路的新建筑。


图十一 图中两座红瓦二层楼房,夹在中间依稀露出红瓦顶的平房,为最神秘的清朝遗留老平房

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到东方菜市压面条,要从龙口路大门进“东方菜市”,下楼梯,左拐,有个面条铺,拿面换面条。经过压面条小铺,往前走右拐,有个公共厕所,厕所尽头有个门,可以进入常州路,那是7号院。另外,从“东方菜市”南头邮局往西走,很热闹,有焊铁壶的白铁铺、出租小人书的小摊(摊主是大头侏儒)、吱吱作响的茶炉和卖鱼摊的“东方菜市”南门,也能走进常州路,往前走左边是复真小学,再往西是还有几间老旧平房,复真小学后来合并于太平路小学,成了蜡笔厂,再往西北就是老二中宿舍。

去年德国卡斯特博士捐赠的1898年的地图,在衙门东北方有个小的四合院,从其位置、距离来看,我个人认为,应该就是复真小学,因为这个小四合院附近,也画有德国国旗,应该也属于衙门的范围。地图上的小四合院,和当时存在的情形一样。曾在复真小学教书的王芝珊女士说,复真小学是清真寺办的学校,校长姓王是回族。进门是个小四合院,冲大门的是办公室,左右两边是四个教室,还有个小幼儿室,房子都是平房,黑砖地、黑瓦、木框门的传统建筑。这和地图的情形吻合。小提琴家李厚义曾在此上学,后来他的儿子李传韵成为世界级的小提琴演奏家。最近看到老同学李玉琢文章,说复真小学还出了个“大人物”,就是让贪官闻风丧胆的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也曾在复真小学上过学。据说王岐山1948年生在青岛,1956年跟随父亲去了北京,他在复真小学上学到二年级,去了北京,想不到复真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区区小学,竟然还出过中央领导人。
老二中宿舍,原先是几座日本的一户建住宅,住着我的班主任上海人孙以坤老师、语文刘文国老师、生物李大绍老师、美术老师著名画家陈寿荣,同学王晶晶等人。其中李大绍老师很活跃,经常围马路跑步,还写文章投稿报纸。陈寿荣老师,和我父亲是老乡朋友,记得曾邀请我到当时他家,那房子就是日本一户建,那间小小的房间,看他画了一张长卷“潍县八怪”。现在这里翻建为三座六层宿舍楼,这些老师同学,早已经作古。
因为拆了“东方菜市”,复真小学,面条小铺、侏儒小人书、邮局都没了,闪出很大空地,被临时墙围起来,从龙口路进不了常州路。空地南边紧挨“东方饭店”和人民大会堂。“东方饭店”北侧,至今还残留一堵老墙,那破败的断垣残壁,年代久远,看德国卡斯特博士捐赠的1898年地图,依稀能辨认出当年的位置,这堵墙应该是地图上围墙的残留,应该是清朝衙门东北跨院院落墙壁的残留。

往昔

2016年10月19日,德国联邦建筑协会会员、著名建筑师盖特卡斯特博士,向我市档案馆捐赠了40张珍贵的青岛地图,其中有约为1898年前后、1902年前后、1910年前后的手绘地图。这些描绘青岛城市风貌的手绘图,可以直观便捷地了解当时青岛的发展状况。


图十二 两幅1898年的地图,上图为全景图,这个手绘图可以和图十五实地摄影图对照观看。下图为截取衙门附近的地图。

图十二(上下两幅) 上图描绘的是德国占领青岛不久,1898年初期的青岛地图。表现信号山以南,青岛河入海口的平地,各种建筑分布图。 清楚表现以章高元的衙门为中心,周围。衙门三进建筑以及东西跨院,衙门北边和东北的院落,应该就是现今常州路一带。原衙门建筑上,有的已经挂起德国旗,说明那里已经被德国殖民者占用。下图衙门北边插有德国国旗的平房,估计应该是邮局(参见 图十七)


图十三 约1901年地图 衙门东北方跨院,在平房东侧,已经盖起了“工程要塞局”的小楼。


图十四 约1910年的地图,衙门东北方跨院,除了平房东侧的“工程要塞局”,平房西侧有了“德国邮政代理处”的楼房。


图十五 信号山下老衙门全景,整个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几年内的变化一目了然。衙门主院三进并没有变化,只是东院已经盖了许多住房,衙门北边,能看到德国监狱和工程要塞局 是现在常州路百年前的样貌

我们先从常州路西头25号开始看看,实际上,在百年前,这里并不是什么马路,也没有什么门牌号码,所有德国人的新建筑,都围绕衙门四周展开,只不过现在为说明方便,而是用现在的“常州路xx号”,这里只摘取25号、9号、7号看看有什么变化。

(1)常州路25号
23号面南,25号面西,但是都属于一个院子。现在是“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
德国1897年11月占领青岛,受各种条件限制,不可能很快开展基本建设,都是利用原清朝章高元总兵衙门,居住和办公,办公地点即“官署”,就是章高元的衙门,一直呆了8年。当初的活动范围,只能以衙门为据点,向四周扩展。所以,青岛最早出现的德国建筑,在老衙门附近,比如上述列举的三座德国建筑,都在衙门北边。
据德国历史博物馆出版《青岛-德国殖民地历史中国篇》介绍,1897年占领的青岛地区,仅有几个小的中国人居住区和章将军的衙门,以及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德国当局几乎是强制性没收了当地中国居民的财产,他们的房屋连同衙门一样被用作德国士兵和西方平民的临时住处,并予以改建。这段描述,说明占领者的活动范围就是青岛村。
旧德国监狱,现在的新名称是“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1897年占领,过了三年1900年,就建造了羁押欧洲籍人犯的监狱,可见殖民当局对杀人越货、犯罪、社会治安情况的重视程度。这座监狱,面积八千多平方米,建好之后,直到1995年,九十五年期间,一直作为看守所使用。德占时期,是关押非中国籍犯人的监狱,日本占领时期,是日本守备军囚禁场,1945年后,是青岛地方法院看守所,1949年后青岛市公安局的看守所,1995年迁出,结束了看守所的功能。2005年开始修缮,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定名“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2007年4月30日对外开放。如此完整地保存至今,在监狱史上很少见。


图十六 常州路25号 1900年建的德国监狱

就建筑本身来讲,因其典型的德国19世纪古堡式的风格,比起看守所关押犯人的目的,青岛人还多是欣赏其优美的外观造型。不容易把“监狱的恐怖”和“古堡的优雅”联想在一起,可当年德国人并非那么想。他们的建筑就是那么自然的按照本民族的传统,建造关押犯人的场所,而对东方人来看,竟和自己传统的黑砖黑瓦截然相反的概念,自然觉得美妙无比,感觉造型优美好看。这种审美的不同,让我们青岛人并不觉得“监狱的恐怖”,那圆塔尖顶(图一),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更成为旅游者的欣赏对象。建筑坐北朝南,红坡顶,清水砖墙,长方形南向狱房楼,窗户特小,有扁铁窗棱,显示监狱警戒特点。其西侧,高耸的圆柱体塔楼,内部螺旋式的石阶,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很多德国专家参观后,感叹建筑保存完好,在德国本土也很难找到这样的建筑了。

(2)常州路9号
常州路在德占时期,曾被命名为“邮政街”,9号就和“邮政”有关,这里有众说纷纭的原德国邮政第一代理处,后来的清真寺,现在这里成了卖牛羊肉的清真店铺。
关于德意志邮局旧址,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因为没有系统的历史资料,大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各说各话,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半岛都市报》2015年1月6日《邮政的发展与青岛的历史重叠》一文,提到关于临时邮政所的旧址,网上也有多篇文章谈及此事。归纳为4点:
1 青岛市档案网称,有条被德国命名的邮政街,据说即为常州路;
2 邮电博物馆明确标注了常州路9号的清真寺即为皇家德意志邮局旧址;
3 有的说清真寺根本不是旧址所在,ps是清真寺建造者姓氏的代号;
4 邮局旧址是一所普通的五间瓦房。
这几条,究竟是不是符合历史?
本人退休前,搞图案设计,在一个办公室40年,没有挪窝,不认识外界,直到退休后,开始注意青岛的老人和老建筑,对青岛历史发生兴趣,即没专业知识,也没内行指导。自从浙江路青岛书房开张后,那里收集很多青岛历史书籍,我常在那里找书看。其中德国历史博物馆编辑,青岛出版社出版的《青岛-德国殖民地历史中国篇1897-1914》还有陆游先生编辑的《青岛老明信片》,均片言只语提到邮政局,都没明确讲述邮政代理处旧址的变迁。结合卡斯特博士捐赠的地图,综合这些资料,做简单梳理,写在这里,给有兴趣的人提供点看法。

德国入侵者与本国国内的通讯联系,始终贯穿入侵占领的整个过程,未曾中断。1897年11月14日,德军就像演活报剧,兵不血刃地占领青岛,一同随军上岸的,有两名邮局公务员,一名电报员,一名线路保养员。他俩要在青岛新建海军战地邮政站。
《青岛-德国殖民史1897-1914》书中约阿希姆昆德勒(Joachim kundler)“在胶州地区的德国邮政”文章介绍,“和占领胶州地区的德国部队一起登陆青岛的还有两名邮局公务员,帝国邮政管理局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希望在开始占领新保护区时,就在场。安排这两名公务员,一名作为电报员,另一名作为线路维护和协助这个新建海军战地邮政站的工作。”
1897年12月9日,帝国邮政指示,青岛的战地邮政所,属于德国不莱梅高级邮政总局领导,1897年12月14日,通知德皇的枢密民事内阁,告知邮政所所需电报设备线路材料,以及相应器材。这就说明,入侵者登陆后马上和德国国内联系,选择地址,新建一个战地邮政所。
于是我们看到这张照片:


图十七 德国最早在下青岛村平房的邮政所,这个位置,请参考卡斯特博士捐赠1898年的地图

看这平房(对照图十二和十七),无疑是清朝的老房子,但究竟是青岛村村民的,还是老衙门所属的,难以确定。但是,观察这房子的环境和结构,半茅草半瓦,窗户高大,砖墙简陋,门口对着街道,四扇窗,一个门,好像不是村民的民宅,看此房所在位置,在衙门北,很可能是衙门所属的或者是办公使用的建筑,而被德国人占用作邮局。卡斯特博士捐赠1898年地图上,凡德军使用的建筑,都插有国旗,而衙门北边,一趟平房中的一座平房,插有德国国旗,根据位置,估计插有德国国旗的那间平房,可能就是照片上的邮政代办所,这仅是我对照两幅图片所感,究竟如何,尚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为了不中断,入侵者和国内的联系,那两位德国邮政局公务员,可能在11月14日登陆不久,估计得到总督的批准,利用起这座平房,当了发报处所,门口挂起了“邮政”招牌,实际是海军战地邮政站。既然挂招牌,就是对外营业,不仅军用,在青外籍人士,也可以用的“邮政代理所”。
《青岛-德国殖民史1897-1914》“在胶州地区的德国邮政”文章写道:1898年1月26日,一封来自“青坦佛特(Tsintanfort)”的电报,送达(德国)帝国邮政总监,通知海军战地邮政所于当天开始营业。这是非常重要的消息,立即向皇帝报告,此外又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通报。这一天,就成为“皇家德意志邮局”正式营业的日子。
不过,由于“青岛”这个地名,发报员对正确写法有些误会,电报所的正式名册中,出现印刷错误,被错称为“青坦Tsintan”,1898年3月30日,始被称为“琴岛(Tsintau)”,后来从1900年6月才被称为“青岛(Tsingtau)”并沿用至今。
《青岛-德国殖民史1897-1914》史料显示:
“1898年5月德国海因里希王子访问青岛邮政所时,强调了德国邮政所对于青岛和世界有序联系的意义。并要求建造一个独立的邮政大楼。”
海因里希亲王拜访的邮政所,究竟是在哪里?是在图十二的平房?还是在其他地方?无法考究。我想,随着更加开放,海因里希亲王在青岛的行踪,会越来越清楚,亲王视察邮政所,不可能没有照片留下来。但是我想,德国占领当局,在德皇弟弟的建议下,不可能无动于衷。会考虑建设一座更为场面的实用的邮政办公地点。但是,在青岛的邮政事业,不归青岛占领当局管辖,直接归帝国邮政部所管辖。从1898年4月22日,青岛邮政所归上海德国邮政代办处管辖,这一年的秋天开始,又改为德国不莱梅高级邮政总局结算。1901年在上海新设立德国邮局,行使对胶州地区邮政的监察权,这种从属关系,维持到日本人1914年11月占领胶州。邮政的这种独立地位,常和殖民管理当局发生纠葛。所以,在邮政所地址的演变中,具体选址,改变地址,都会发生很多变数。
我们看1901和1910前后的地图,是否是同一机构,同一人选绘制的?不得而知。看两张地图的房屋变动,比较频繁,比较乱。两份地图上的房屋变化,有些找不到演变脉络,究竟是哪年哪月,常州路9号新建二层楼,邮政所哪年从平房搬过来,这段经过因时间较为接近,难以考察,但在1910年地图上,9号这座二楼已经出现。说明9号“邮政代理处”,起码在1900年就建好了。等到在广西路正式的更加宏伟的邮局建成前,这里曾作为邮政所使用。
常州路9号山墙上镶嵌“P.S.1898”铭牌(邮政1898)。邮政所何时从平房搬来?平房何时拆掉?但在1902年的图上,没有了1898年地图上插国旗的平房。据青岛邮电博物馆历史介绍,表明常州路9号曾是“邮政代理所旧址”,既然这样,我觉得这座二层楼,应该就是“邮政代理所”。常州路的路名是民国时期起名的,当时被称为“德国邮政街”。正式的名称应该是“皇家德意志邮局旧址”。


图十八 常州路9号 早先的“德国邮政代理处”,1930年以后的“清真寺”,现在空闲。

至于为什么,又会出现“清真寺”和“邮政代理处”搅合在一起呢?我认为这是认知错觉。或者是,没有对这组建筑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所致。关于这组建筑,下文再讲。“清真寺”的名称,是1930年才出现,比1898年晚了32年,与德国邮政所无丝毫关联。可是,“清真寺”和“P.S.1898”同时出现在9号大门山墙,让人产生错觉,以为两个铭牌,表示同一座建筑。其实大错。


图十九 清真寺和P.S.1898 时间前后相差32年

1930年,据说有位市长姓马是回族人,是他协助青岛回教协会购买常州路9号,并改建为清真寺。所以,长久以来,直到现在,在我们耳朵里听到的,多是“清真寺”这个名字,而久远的“德国邮政代理处”的名字,因其存在年限不长,顶多一两年,再说,广西路邮电大楼的名声,如雷贯耳,这常州路邮局规模不大,时间不长,影响更小,所以已被人们淡忘。实际上,是回教协会购买了邮政所的建筑,而后又增筑了前面的平房,使这两者都成为回教协会的房产,而这两者建筑的建筑年代,竟然相差32年,而统统称为“清真寺”。该9号这组建筑,有两部分,呈T字形,分横划部分和竖划部分,而巧妙的是,这两个部分的建筑,又连接贯通在一起,好似成为整体的建筑。T字的直横部分建筑,是德国旧二层楼(参见图二、图十八),T字的竖划建筑,是1945年建的。(见百度“德国第一邮政代理处”),而且,竖划平房部分把横划楼房部分,包括在平房里面,实际上,这是两座建筑年代相差32年的不同建筑。只不过,把原先的“P.S.1898”铭牌挪到后建平房的山墙上(图十九),导致认知错误至今。
2016年12月的一天,本人曾进入该建筑观察。进平房大门,是条走廊,右边一排窗户,左边一间间房间,那是阿訇办公室和会议室,看窗形、门型,房间,凡是有些中德建筑不同的知识的人,应该会区分出这座建筑根本不是德国样式。而走廊尽头,有个门,进入二楼的楼房,向左通往楼底的走廊,向前通往楼梯,一看那个门的样式,就是德国样式,进门直通石头楼梯,铁艺扶手也是德制,上二楼,是礼拜堂。说明里面这座二层楼,才是旧德国建筑,不过因为它四周全被别的建筑围挡起来,外边看很不易认清全貌。
根据两部分建筑的特点,因为平房把楼房建在房内,把楼房大门包括进平房,有这段移花接木的变化,把“清真寺”和“邮政代理所”搅混在一起,给我们造成认知困难。我们仔细考察,拨清迷雾,似乎可以判断,临街的平房建筑,是1945年盖的(见百度资料),和邮政所没关系,虽然山墙镶嵌“P.S.1898”,但不是德国建筑,而平房走廊尽头,里面的二楼(图二、 图十八),才是旧德国建筑,即“皇家德意志邮局旧址”。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被德国人命名为邮政街的常州路,在1897-1901年四年间,由两位德国邮政官员,开启了青岛和外界的联系,这条曲溜拐弯不成其为马路的马路,成为青岛邮政业务名副其实的发源地。

(3)常州路7号
常州路7号院内有两座不同风格的建筑。要塞工程局建于1899-1900年,据说很可能是1898年2月最早来青岛的建筑师,马克斯科诺普夫设计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要塞局附带庭院,今天仍能看到雕刻有中国传统纹饰的院墙石柱。外墙边角框架和窗楣等承重部分,均饰以清水墙,砖木结构,主立面朝东。图十五正中央就是这座小楼,在1901年,德国监狱尖塔出现之前,要塞局应该是总兵衙门一带最高的建筑物。
紧贴要塞局,还有一列清朝平房建筑,一座德国红瓦坡顶的两层楼,一座中国民族传统的平房。这两座外观迥异的建筑,却墙贴着墙,紧紧地挨在一起,中间还有门互相贯通。就是平房东边墙右门,可以连通到楼房。室内装饰又互相掺杂,清朝平房内有德国风格的装修装潢,德国要塞局内有中国古典雕塑艺术装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座外观截然相反的建筑,其内部装潢却有互相交叉融合在一起的元素,这在青岛建筑中,是极其特殊和有趣的现象。
再一种想法,即便是德国人最早建的建筑,也应该称为清朝时期遗留的旧物,因为那个时候,虽然是德国入侵,可还是在我们清朝没被推翻的时期,也属于清朝时期。


图二十 常州路7号 旧德国要塞工程局


图二十一 雕刻有寿字等传统纹饰的院墙石柱


图二十二 卡斯特博士捐赠的1898年地形图 箭头所指,即为常州路7号平房,因为它的构造和其他房屋不一样,有明显的特点,就是屋檐前有回廊。


图二十三 1898年的衙门东面,红箭头所指即为常州路7号平房,还没有德国要塞工程局的楼房。

根据卡斯特捐赠三个年份的青岛地图,1898年地图上(参看图十二、十三、十四),就有这座平房,1901年地图上,平房东边出现要塞局,1910年地图上,平房西边出现邮政所,这说明,分别在不同年份,在平房两边,有了新建筑。就是现在,平房屋顶两边,留有楼房的建筑装饰带,明显地和平房屋顶有很大空隙,这就说明,平房在先,先有的,楼房在后,后有的。虽然这列平房现在面目全非,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很多清朝的建筑元素,平房外墙,有承托屋檐的柱石,内部19世纪欧洲新艺术样式的装潢,1.7米高的护墙板,大玻璃窗的s形把手,木刻藻井,梯形天棚。而且屋顶可以看到,两边德国建筑的装饰带(图二十四)。关于这部分,也请参照本人去年拙稿《向学 求证》,有比较详细的说明。


图二十四 邮政代理所东墙面,和清朝平房的关系图。红砖装饰带,和平房屋顶,有很大空档。这即说明现有平房,后建邮政所的时候,装饰带砌筑到这里接触到平房屋顶,而停止。后来平房修缮屋顶,屋顶下落,才显出装饰带和屋顶的空档距离。

解国华先生在《青岛城市建置原点-老衙门》文章写道:

“官衙后院为章高元内眷住所,正厅三间开,东西厢房各两间,正厅外檐下建木制回廊,院中天井设花坛,内植松柏,修竹等花木。德国资料也显示,普鲁士亲王海因里希第一次巡察远东殖民地青岛时,正是下榻于章高元内眷住所。当然这时的内眷们早已随军撤离了。该处建筑一直保留至解放后的六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当时又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这唯一的木制回廊被拆除了,当地居住的老人至今还都记忆犹新。幸存下来的主体屋宇自城市的起点,历经数代政权更迭,依然独自品味着世间的风雨冷暖。”

“德国建筑专家斯多茨博士认为,它(要塞局)具有意大利设计风格。而青岛文史学者李明先生认为它是城市开发之前的早期建筑。德国建筑专家卡斯特博士笑言其为“神秘建筑”,不仅在青岛无人知晓,就算是德国也是鲜为人知。难怪众说纷纭,“德国邮政长官邸”“筑城局”“军事要塞局”云云不休。

听说盖特·卡斯特博士曾为这座建筑写过专著,即将翻译出版,夫妇并曾在去年10月专程到常州路7号进行实地考察。说明这些老德国建筑,也引起了现在德国建筑界的重视。希望不久的将来,常州路离奇古怪的信息,能得到权威性的结论,揭开百年众说纷纭的神秘面纱,让青岛再多一处历史古迹。



图二十五 越过残垣断壁的远望 这堵墙,应该是清朝旧物。


图二十六 丰富的青岛河地下水资源

常州路7号门前的水井,从井的形状和建材来看,应该是德国人开凿的,井壁不成圆形,而呈方形,井壁使用大块花岗石砌筑,并设有铁抓手,嵌于石块间。把着把手往下,只见碧绿的清水,浸泡在花岗石砌成的井底中。井眼旁边还有盖住井口的石基,上面有抽水井架的断痕,而且有水槽,可能是饮用水,也可能用于清洗马匹,当时的交通工具是由马匹。
这里靠近海口,前面是青岛河,这井到现在水资源丰满,说明这里的地下水还是很丰富。
至此,对青岛常州路的初探,暂告段落。
2017.2.10.于青岛二松堂
2019年12月25日修改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孙基亮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