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为”说

文 / 陈瑶本

1/4/2020 12:10:42 PM

人们习惯把老年比作夕阳。如果一个老年人能孜孜不倦用他大半生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术、专长继续为社会做贡献,那无疑是夕阳用他的余辉在天空渲染出最绚丽的风景。而对于老年人来说,这叫做“老有所为”。
查遍各种字典,阅读各类资料,何谓老?有的说:年纪大,有的说:年岁大。但是没有一本书能给“老”做出具体的年龄界定。
唐代诗人杜甫(712—770)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写了一首诗叫做《春望》的诗,最后两句是:“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年杜甫45岁,居然自觉老得白发都“不胜簪”了。北宋的欧阳修(1007—1072)于庆历四年(1046)写了一篇《醉翁亭记》,此时欧阳修39岁,却已经“苍颜白发”,自称“醉翁”。北宋苏轼(1037—1102)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写的一首词《江城子》,首句是“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一年苏轼才38岁,已自称“老夫”了。我年少时,谁活到50岁,大家就公认他是老人了。可见过去的人寿命短,老得早。现在我国实行的退休年龄一般是男性60岁,女性55或50岁,是世界上较早的退休年龄(随着寿命的延长,我国也将延迟退休年龄)。在我国,60岁以上的人被称为老人,似乎已是不成文的规定。而在国外,各国规定的退休年龄多高于60岁。例如美国、加拿大和一些西方国家的退休年龄是65岁,并且还在酝酿延迟退休年龄。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随着医学的进步,生活的改善,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对“老”的年龄界定也应该不断向高龄推进。也就是说,现代人寿命长了,老得晚了,六七十岁照样生机勃勃,精力旺盛,照样可以为社会做贡献。这是“老有所为”的可行性。
有人说:60岁的人进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我认为:年满60岁的人应该是进入了人生的秋季。男人不再英姿飒爽、倜傥风流;女人不再明眸皓齿、妩媚动人。在体质上,不如年轻人健壮了;在精力上,不如年轻人旺盛了。但是,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摔摔打打,60岁的人知识积累更深厚了,工作的经验更丰富了;像自然界的秋天一样,60岁的人更成熟了。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萧伯纳说:“60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卢梭说:“青年时期是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期才是运用才智的时期。”他又说:“伟大事业的完成并非靠体力,而是靠成熟的智慧,而成熟的智慧恰恰是老年人最富有的。”老年人用一生的拼搏换来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都处在巅峰期,是一笔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然界的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而一个人的秋季又何尝不是如此?1987—1989年三届诺贝尔奖得主的平均年龄,分别为:物理学奖,60岁;化学奖,55.7岁;医学奖,61.6岁;文学奖,65.7岁;经济学奖,73.3岁。全体平均年龄为63.26岁。正如老子所说:“大器晚成”。我们再看:像歌德的《浮士德》、巴金的《随想录》、马寅初的《入口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等,这些皇皇巨著、艺术精品,都是老年人的创作,是秋季的硕果。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人类的智力高峰恰恰是在60岁以后,此时的他或她,凭借已经成熟的心智,让自己的生命进入一个蓬勃的自由发挥期。人生的秋季和自然界的秋季一样,都是收获的季节。这是“老有所为”的优越性。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20多年来,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社会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青年人口的比例逐年下降,老龄化的趋势发展迅猛。拿一个家庭为例。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孩子,夫妇二人各有一对父母,这就有7个人。再往上,可能还有这对夫妇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人们的寿命延长了,这种可能性很大),这就是15个人了。如果全家的生计只靠这一对夫妻负担,能行吗?有人说:老年人有养老金,不用子女负担。错!广大农村的老年人,几个人有养老金(城市居民也不是都有养老金)?大多数还是靠养儿防老。退一万步说,即便全国的老年人都有养老金,可是整个社会中,生产者(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只占总人口的2/7—2/15,这样的局面还能维持下去吗?我们的生产力还没有发达到足以应付这种局面的水平吧!因此,老年人应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弥补社会财富(当然是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生产者的不足。
根据中国的人口统计,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劳动年龄人口逐年下降,有朝一日,人们不是就业难,找不到工作,而是有很多岗位空置需要有人去干,却找不到人。这是“老有所为”的必要性。
“老有所为”,在时间上,老年人不一定要像青年人一样定点上班,每天工作8小时;他们可以实行弹性时间工作制,闲时多干,忙时少干或不干。工作内容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自行安排,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余热。据有关媒体介绍,威海市举办了38位离退休老人余热生辉先进事迹展览。展览会介绍道:这些老人离退休后,不甘寂寞,勇于奉献。他们中有的辛勤笔耕,撰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有的耐心调解民事纠纷,维护居民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有的组织文化演出,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的自费办图书室,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有的无偿行医,悬壶济世;有的挥毫作画、插图,为少儿小报呕心沥血;有的义务收发书信报刊,为居民沟通联系、传递信息;有的担任校外辅导员,向学生进行再教育;有的绿化荒山荒滩,涵养广袤乡土;有的兴办企业、工厂,创造社会财富;有的修史写志,惠及后人……老人的工作可根据老人的身体条件和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在时间上和工作内容上扬长避短、灵活安排。这是“老有所为”的灵活性。
“老有所为”还有“副产品”。请看谢觉哉的一段话:“快乐是从艰苦中来的,只有经过劳作,经过奋斗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不可能有天上掉下一个快乐来给你享受。而快乐常常不是要等到艰苦之后,而是即在艰苦之中。”真是至理名言。我有一个老亲住在山区,年纪大了,还坚持天天劳动。我说:“大叔,87岁了,别干了,歇歇吧!”他搓着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嘿嘿地笑着,露出雪白的牙齿:“闲着难受,闲着难受。”说着,又拿起水桶迈着稳健的步子去井上打水浇树去了。当你感到自己的工作有意义,就会产生成就感和自尊,而成就感和自尊,会给你带来快乐。看来,一生勤劳的大叔在劳动中找到了成就感和自尊,同时收获了快乐,也得到了健康和长寿。爱迪生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们在世的短暂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看来,老年的爱迪生也在“为人类造福”的工作中找到了快乐。
“老有所为”,要工作,要劳动,可以解决“闲着难受”的问题,充实了老年人的生活内容;给这个喧哗的人世奉献出自己点点滴滴的力量,是老年人获得欢乐的源泉。这不就是“老有所乐”吗?“老有所为”为社会创造了财富,自己也增加了收入,保证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为”须要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又促进了“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带动了“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学”,这是“老有所为”的辐射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老有所为”有它的可行性、优越性、必要性、灵活性和辐射性,真是好处多多,值得提倡,值得推广。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老有所为”更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当然,对于某些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应当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该休则休,该养则养,有了疾病,该治则治,不能一概而论。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在于他对社会奉献的多少;衡量一个人的品质高低,在于他对奉献社会的态度。一个人到了晚年,仍能孜孜不倦地为社会创造财富(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老有所为,其人格必将在奉献社会中得到升华。

特别声明:本论文丝毫没有贬低中、青年人的意思。中、青年人有他们的年龄优势,只是本论文无缘涉及。
2001年9月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陈瑶本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