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犁耕
1/20/2020 12:07:02 PM
近几年,中外学界有不少人提出把鲁迅请下神坛,还鲁迅的本来面目,驱除加在鲁迅身上的政治化色彩云云。海外学者还考证出鲁迅向往苏俄革命,崇拜列宁,同情中央苏区政权等诸多事实。这些说法都是一个意思:向读者显示鲁迅的左倾形象。
其实鲁迅的左倾,不用那些海外学者考证,也不用大陆学者请其走下神坛。真正研究过鲁迅的人都会有这种认识。鲁迅的左倾不是个秘密,是“鲁学”界都知道的常识。
且不说鲁迅与陈西滢,与苏雪林,与施蛰存等人的笔仗恩怨中已可看出鲁迅的左倾意识,就是他担当左联领袖那不是明明白白的左倾吗?
问题是翻倒出这些常识是什么意思?目的何在?难道一代又一代读者喜欢鲁迅的著作,是因为不知道鲁迅的左倾吗?还是把这些左倾常识沸沸扬扬一番,就能让读者不喜欢鲁迅的著作了呢?
八十年来,中国有那么多的几代读者为什么持久地喜欢鲁迅的书?大概不是这些热衷于翻倒出鲁迅是左倾的人所能解释的吧?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读者喜欢鲁迅的书,那是因为鲁迅的书最及时、最深刻、最全面地诠释了清末民初的“伟大民族共识”——中国文化落后了。中国自上而下能有这个“伟大民族共识”,是因为鸦片战争的惨败与南京条约国耻,甲午海战的全军覆没与马关条约的国耻,庚子之难的刻骨铭心,九一八事变带来的东北全境沦陷,七七事变带来的大半个中国沦陷,以及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近代以来所有的涉外重大事件,都无不显示中国落后了,中国落后不仅是政治体制落后了,更深层的是中国文化落后了。中国文化落后在哪里?这个问题不是长期浸淫在传统文化里的国人谁都能搞明白的。鲁迅的文章、鲁迅的书,适时、又极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批判传统文化的文章与书可谓汗牛充栋。但都不及鲁迅的批判既深刻又全面,鲁迅的批判直捣传统文化落后的要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就错了!众所周知,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意义,核心意义错了更遑论其它了。鲁迅批判的锋芒能准确而又犀利地戳出传统文化的肯綮,这是其他人不及的睿智与洞识。
例如,鲁迅洞若观火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人——这是个文化的核心问题。鲁迅不遗余力的剖析中,让读者看清中国文化里,只有“礼制”中的人,只有三纲五常中的人,只有天地君亲师农工商中的人。所谓人都是等级制度中的人,都是维护君权统治的人,都是忠孝中的人,都是集体中的人,都是“千人一面”的人。就是没有个体意义上的人,没有个性的人。这一切都渗透在承载中国文化的书里。所以鲁迅告诫国人“不要读中国的书”!这一切又都体现在中国的教育里,所以鲁迅呼吁“救救孩子”。
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读者爱读鲁迅的书,是源于“伟大民族共识”的心理需要;那么,今日国人仍然喜欢鲁迅的书,便是现实生活多么生动形象、又发人深省地映衬出鲁迅著作不朽的思想光辉!人们发现鲁迅当年批判的社会弊端、抨击的社会丑恶、剖析的国民劣根性,不是时下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出现的现象?而今人在世界面前动辄“我们有五千年文明史”,与阿Q的那句著名的“我祖上阔多了!”不是同出一辙吗?如果说阿Q的祖上即便做过皇帝,又怎样?你阿Q现在不是穷得叮当响?那么,我们有五万年文明史又怎样?我们在教育、医疗、养老等这些涉及国民生活的硬指标上,不仍然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如果说阿Q的“我祖上阔多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愚昧的一面;那么,今人在世界发达国家面前耀武扬威“我们有五千年文明史”,则表现了中国人的聪明还是愚蠢?
其实评价鲁迅这样的文学家,说别的都没有用。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拿鲁迅的著作说话!只有鲁迅著作本身才能说明鲁迅书为什么会拥有永久不衰的读者市场。
撇开鲁迅的著作侈谈鲁迅的左倾等说法,都不可能影响鲁迅思想的光辉。
至于鲁迅的左倾,为什么未影响他写文章、写书的“质量”?这个问题几句话说不完,这里打住,留给读者去思考吧。
只是借鉴一点供参考:毕加索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但生活中的毕加索被人骂为人渣。毕加索作品无与伦比的艺术光彩却并未“人渣”而损色。
大陆经久不衰的“鲁学”研究,已呈现出几代学者的终生心血成果。虽然官方支持“鲁学”研究,但“鲁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却鲜有意识形态色彩,都是货真价实的“硬通货”。实际上近七十年来大陆学术界的一流学者鲜有在“鲁学”面前沉默的。鲁迅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无人企及的高峰;在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上,又何尝不是蕴含丰富的宝藏?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李工/李功/犁耕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