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路旧事拾遗

文 / 胶澳子

1/20/2020 11:45:07 AM

台东的昌乐路因为设有文化市场成了青岛的一条知名街道。
1948年前后因我曾居家昌乐路亚细亚员工宿舍一年多,故想对旧事补充一二。

昌乐路亚细亚——民国时青岛唯一的石油巨商

民国时期的青岛由于发电能力不足居民家中停电是经常的。有时一天之内停电数次。所以煤油和煤油灯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家庭主妇点一盏冒着黑烟的煤油灯在做饭、学生们在煤油灯下读书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因为石油是舶来品,青岛人把煤油统统叫做洋油或火油。
昌乐路孟庄路交界处有一家英国人开设的亚细亚石油公司就是青岛地区的石油供应巨商。院里矗立着几个高大的石油储罐,员工主要为英国人。选址在这里的主要原因是物流储运因素。靠近海港码头,石油卸船运输距离近,靠近胶济铁路货场便于向外地外运。我的叔父丁守伦在1947年曾被招聘为亚细亚的门卫工人。外资企业待遇特好,为工人解决全家住厂困难,所以我全家就搬进了二层楼的亚细亚石油公司员工宿舍。1949年初公司撤离时还给每位工人发放了抚恤安置费供我家买了50袋面粉。
1949年6月后亚细亚为新政府接管。单位名称改为后来的青岛石油站。
今天看来亚细亚青岛石油公司的设立曾对对胶州湾的滩涂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老市民诟病的大港及石碳线一带海滩的蛤蜊带有明显的火油味其根源就在这里。

昌乐路多年主要用作振业火柴厂的原木露天仓库

火柴是19世纪中叶由欧洲传入中国的。最初西洋人曾把火柴当做奢侈品进贡给道光皇帝。在火柴普及之前中国人城乡都是以火镰来取火的。那是用火镰划搽火石产生火星点燃象灸条似的草绒而取火的。实在非常原始。
青岛是中国最早引进火柴生产技术并建厂生产的少数城市之一。民族工业先驱丛良弼先生曾是中国北洋政府时期的火柴大王。火柴成为每个家庭每个人天天离不开的生活必用品。因最初的火柴为舶来品,青岛人将火柴称为洋火。
火柴制造业需要占地很大的原木作为原料仓库。昌乐路很象是当时青岛的工业园区。马路两侧堆满了又粗又长的大原木。需要自然干燥后才能投入生产。一望无际的原木垛几乎成了昌乐路大沟的一道屏障。
整条昌乐路几乎成了曹县路29号振业火柴厂的后院和露天仓库。
在昌乐路上经常见到许多市民手拿铁铲在这里剥树皮。问其用途,一老妇答曰:老树皮当柴烧,嫩树皮可充饥。问答场面我至今记忆犹新。
火柴制造业一直是青岛早期的支柱产业之一。振业火柴厂除拥有上千名车间生产工人外还有数千名家庭手工加工业户。我的不少同学家里就以为火柴厂糊火柴盒为生的专业户。
火柴工业为青岛解决了近万人的饭碗问题。丛良弼先生功德无量。
记得1960年青岛居民曾实行凭票供应煤炭和引火草。每户市民凭票可购买生火点炉子的火柴皮十市斤,全都为火柴厂加工下脚料。能做到包揽全市居民柴草的供应也可见当时火柴工业的规模之大。
“洋油”和“洋火”都是从昌乐路一条街上源源不断地流向青岛及山东半岛。当年的昌乐路称之为老青岛的能源一条街应该当之无愧。
2020.01.17于美国佛罗里达州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胶澳子/石老人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