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胶澳子
1/23/2020 9:19:25 AM
1931年12月16日,时年46岁的沈鸿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青岛市长。宣誓就职后提出的建市十大施政纲领,事后均得到很好的落实。沈市长不愧为规划青岛功勋卓绝的总设计师。
沈鸿烈特别关心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市民。
普集路到孟庄路一线自胶济铁路开通后一直就是青岛火车站的货运周转场。 那时几乎没有运输专用的汽车,所有从青岛收发的货物都是靠人拉肩扛的地排车夫来完成物流运输。青岛有相当大数量的市民从事拉大车的苦活累活。为了减轻运输车夫的劳动强度,在运输主干线如青海路、华阳路、蒙古路、威海路等道路上政府都铺设了两条宽约50公分,长数公里的花岗岩硬石材路,此举大幅度减少了人力车轮和地面的磨擦系数。搬运工人拉起车来省力轻松。
为了关心体贴搬运工人,沈鸿烈还主持修建了三处专为拉车人服务的休息亭。
一个设在青海路北,普集路铁路桥洞子100多米处。
一个设在华阳路路西,靠近昌乐路交汇处。
一处设在台东威海路西,靠近台东八路。
每个亭子占地约40平方米,全水泥结构,平顶。四周都有木制或水泥长凳可供人们坐下休息。能容纳几十人。亭内备有公共饮水桶。白天进入亭子歇脚的多是拉大车的搬运工人。拉车的人路过这里,累了近来歇歇脚,渴了进来喝点水。经常看到送饭的拉车人家属在这里等候车夫拉车路过好会面。
每个亭子百米之处都配套建有一处公共厕所。
我记忆中有次下大雨,涌入亭内避雨的市民达近百人。
上世纪50年代这里重新改名叫劳动人民休息亭。多有市民晚上进入纳凉,市民习称凉亭子。
经历了文革,但三个亭子一直保持良好。
这三个市民休息亭既是前一辈市民的休息驿站,也是青岛这座城市历史性的文明标签。
30年前旧城改造运动开始了,这三个承载了上个世纪青岛社会文明的建筑物先后被一举摧毁变为一片瓦砾。
中国自汉唐以来就有为官者修建驿站长亭以便民亲民之传统。唐朝李白《菩萨蛮》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便可佐证。
沈鸿烈主政青岛市,既承古又创新,这不是在夯实这座新城市文化与文明的基础吗?
沈鸿烈逝世已经四十八年,但其在青岛的政绩至今在市民中口碑相传。
胶澳子去年旅居美国时曾写有《咏沈鸿烈》诗一首:
咏沈鸿烈
秀才良将出天门 扶桑取经建海军
规划青岛呕心血 抗日除暴护黎民
老去台湾隐台中 读书谢客远红尘
后继市长皆过客 弹指不忘鸿烈君
注:沈鸿烈湖北天门人氏。18岁考取清末秀才。就任青岛市长前兼任海军第三舰队司令。详见拙文 《青岛市长沈鸿烈其人》。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胶澳子/石老人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