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村说

文 / 陈瑶本

2/23/2020 9:14:33 AM

华阴村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中部,东邻母子山,西靠王沙路,村南不远处是古老的法海寺,村北1千米是夏庄村。华阴村现有居民690户,华阴行政村村民委员会设于此。

迁村前后

华阴村原址在白沙河北岸,华楼山之阴,故名华阴。源于巨峰的白沙河是崂山最大的河流,它经过内、外九水流出北宅后,平静下来了,形成一条宽阔的河谷。旧华阴行政村的16个自然村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夏庄以东的这条河谷中。河南岸自东向西的村子依次是东响石、西响石、徐家、李涧、太平沟、莲台、马家庵子、东流水、枣行;河北岸自西向东依次是西周、周家庄、东周、慧炬院、楼里北山、楼里、华阴。
1958年修建崂山水库时,16个村的大部分居民迁离了原村。西响石、西周、太平沟的全部居民及楼里、东响石、李涧、周家庄、慧炬院的部分居民迁至夏庄南母子山西侧建成新的华阴村,原华阴村东的杨家村也一起迁来,并入华阴村。原华阴村的全部居民和楼里村的大部分居民迁至夏庄村的南埠子,即现在的华阴北村。东周、慧炬院和马家庵子的部分居民迁至中曹村以东建立了新民村。枣行和马家庵子的大部分居民迁入夏庄村。徐家、莲台、东流水、楼里北山、东响石、周家庄的部分居民仍居原处,后来,这6个村的部分居民又陆续迁入华阴村,原村的住户越来越少。新民村和迁入夏庄村的居民已经不属于华阴村行政村。崂山水库建成以后,这些村多数没入水下。
现华阴行政村由8个自然村组成,除村委会所在地华阴村外,其余的7个自然村按户数排序是:
华阴北村俗称南埠子,在夏庄村东南,已与夏庄村连成一片,有居民340户,以王姓为主。
楼里北山位于夏庄村东北3.7千米处,崂山水库北岸。清光绪年间(1875—1908),王氏由楼里迁来北山下,故名楼里北山。有居民43户。
东流水位于夏庄村东2千米处,崂山水库南岸。相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马氏由超然村、栾氏由夏庄村迁来定居。因村南滴水崖子处冬季结冰,来春溶化流水,取村名冻流水,后来演化成东流水。有居民31户。
徐家位于夏庄东3.3千米处,崂山水库南岸,白鹤峪入口处。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徐氏由彭家台迁来,以姓名村。有居民24户。
莲台位于夏庄村东2.6千米处,崂山水库南岸,锯齿牙山北麓。清光绪年间,夏庄栾姓迁来立村。因此地有庙名西莲台,以庙名村。有居民24户。
东响石位于夏庄村东3.7千米处,崂山水库南岸,华楼山北麓。杨氏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杨家村(原址在库区)迁来建村,因村后有一巨石叫响石,以石名村。1984年有居民11户,现有3户。
周家庄位于夏庄村东北2.5千米处,崂山水库北岸。周氏于清光绪年间由西周迁来立村因山西有一岗,形似马褡,取村名马褡涧,后来村民嫌其名不雅,遂改名周家庄。1984年有居民3户,现有1户。

名门望族

2004年底统计,华阴行政村共有居民1153户,3378人。有王、杨、刘、周、高、胡、孙、徐、袁、李、马、修、姜、张、栾、辛、宋等17个姓。王姓最多,约占总人口的40%。
根据《鳌山王氏世系谱》记载,王氏先人原居湖北,明永乐年间从军,后进驻鳌山卫,其后人迁居胶州。其中一支于清康熙年间由胶州迁至华阴。
王垓,字汉京,胶州人。华阴王氏十世祖。清顺治己丑(1649年)进士,先后任行人、陕西道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浙江按察司副使等职。康熙二年(1663年),“值琉球请封,因官多避就,垓慨然往,入境宣布朝廷威德,馈赠一无所受。累掌户科。时三藩反,垓苦心会计以佐军需。典试浙江,所得皆知名士。分巡宁绍,海寇接境,垓严整斥堠,民赖以安。卒于官。著有《使琉球记》”(摘自同治版《即墨县志》)王垓的碑文为刘墉之父刘统勋撰写。
王垓的祖父王楫(1563—1646),明万历己亥(1599年)选贡,任山西大同府通判,敕授承德郎,调山阴县知县,升陕西西安府亁州知州。施惠政,乾州民立生祠祀之。
王垓的父亲王文炤曾任顺天府宛平县县丞,后升松江府通判,敕授承德郎庐墓。
王垓的长子王锦曾任陕西邠(音bin)州三水县知县。购得高弘图之太古堂,自此太古堂成了华阴王氏的产业。
王大来,王锦之后,同治七年(1868年)贡生,工诗画,喜山水。有《崂山七游记》等诗文传世。其《七律·移居华阴》写道:

移家小住聚仙乡,黄石宫前楼底庄。
一院花留容足地,万山重绕及肩墙。
闲来花圃锄春雨,静坐溪岸钓斜阳。
日在辋川图画里,平生夙愿快相偿。

打假战线上名闻海内外的风云人物王海,也是华阴人。
华阴的周姓由即墨张家埠迁来,是周氏6世祖周如砥的后裔。周如砥,字季平,号砺斋,明代即墨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选庶吉士,后任国子监祭酒。周以文章名天下,有《青藜馆集》传世。
高宏图,胶州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历任陕西监察御史、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并加封为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明亡后,绝食九日而死。明朝末年,他曾客居华阴之太古堂,在此完成了他的诗文集《太古堂集》。

自然风光 文化底蕴

华阴行政村地处崂山西麓,白沙河两岸,东西长近7千米,山地面积7005亩,是城阳区面积最大的村。域内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
东响石就在华楼山下。即墨名宦李毓昌年轻时曾在华楼宫读书,来回经过华阴和响石。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时,把经响石进山的路修铺上石阶,成为进华楼山的必由之路。此路虽已年久失修,但目前仍是登华楼山最好的路。村后水边有一名为响石的巨石。
华楼山西侧有一山涧白鹤峪,当地人叫鹁鸽涧。峪内有瀑布天落水。天落水对岸的老庵子有黄嘉善之子黄宗庠及其孙黄垍的别墅镜岩楼遗址。百鹤峪山清水秀,有小石门、饽饽石、小梳洗楼、大小鹁鸽崖等奇峰怪石。镜岩楼南不远处,就是石门山主峰。美丽的自然风光,使这一对父子诗人在这里写下了大量颂扬崂山风光的不朽诗文,如黄宗庠的《白鹤峪诗集》,黄垍的《白鹤峪集》等。引诗一首:

游白鹤峪黄宗庠

山深泉愈响,石险路难穷。屋隐千林表,烟生一径中。
湿云归洞白,霜叶等花红。何物清尘虑,萧萧满涧风。

出白鹤峪西行过太平沟(旧名马虎涧)到锯齿牙山北麓,有明代高僧自华的兰若西莲台遗址。自华是四川奉节人,明末至即墨,得周氏施地建洪门寺(即西莲台)。在此传戒6年,一日忽端坐说偈曰:“叵耐这个皮袋,终生唯作患害。撒手抛向尘埃,一轮明月西迈。”说罢溘然坐化。弟子们为之建塔安葬。塔高15米,12层,名普通塔。于七败后曾来此避难,后来去了华严寺。东流水村民曾拾得于七佩刀一把。洪门寺已于道光年间拆除,普通塔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遗址处断砖残瓦,狼藉满地。
崂山水库溢洪道东侧有迎真庵遗址。迎真庵俗称月子口庙,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年),有大殿、两厢、送生殿、钟鼓楼等建筑。庵前有银杏、古柏各一棵,围可合抱,1958年修水库时拆除。
回看水库北岸,自西向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竹涧上的慧炬院遗址。慧炬院始建于东晋,隋开皇年间重修。明河南道监察御史蓝章(即墨人)曾多次到此游历,并于成化年间为慧炬院重修写了碑文。明万历年间,海印寺被毁,憨山远徙雷州,其弟子携藏经、佛像、法器等迁入慧炬院,使珍贵的文物得以保存。清初易学家胡峄阳曾在此读书。慧炬院于1966年拆除。蓝田(蓝章之子)张鸿猷等官员文人来此游历,留下了许多的关于慧炬院诗文。仅举一例:

慧炬院张鸿猷

绕舍千干竹影斜,青山门外夕阳赊。
老僧斋罢浑无事,步上峰头看晚霞。

出慧炬院向东1千米,有黄石宫遗址。黄石宫建于元代,分下、中、上三院。半山腰黄石壁下有黄石洞,洞西侧有银液泉。元明清时期,黄石宫因其环境清幽风光绮丽盛极一时,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来众多不朽的诗文。请看明代即墨人国子监祭酒周如砥的《黄石草堂》:

黄石遗踪海畔留,一宫深锁乱山秋。
松风时送波涛出,泉窍疑通河汉流。
济北天空云漠漠,圯桥烟断水悠悠。
殷勤独向高处觅,应有藏书在上头。

因黄石洞后有留侯洞,故周诗中引用了张良的典故。
黄石宫不知毁于何年,现有黄石洞及其周围的许多摩崖石刻可供游人观赏。 黄石洞上方邱处机的《青天歌》石刻,尤为世人所重。1982年黄石洞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石宫前曾有明朝礼部尚书胶州人高弘图的太古堂遗址。太古堂的前身,是胶州人大理寺评事赵任的皆山楼,高弘图买下后改名太古堂。高弘图的母亲是夏庄栾氏(夏庄《栾氏家谱》有记载),他于明朝末年(十七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此住过一段时间,写下了《吾堂序》《崂山九游记》等诗文。后来,太古堂为王锦买去,成了王氏产业,人称王官楼。清初的纪润在他的的《崂山记》中写道:“过王官园林,大门对曰:‘十亩绿野渊明稼,一带青山中立图。’楼上一对曰:‘清狂客至无兼味,老病人扶有远山。’”又过了不知多少年,王官楼破败了,在原址上建起了“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王氏家庙。崂山水库修成后,家庙没于水下。
太古堂东,是清朝初年为即墨名宦康霖生建的康公祠。康霖生,河北磁州人,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来到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即墨任知县。康公通过调查找出原因,厉行土地清丈法,历时两年,革除了“田归大户,赋责贫民”的积弊,即墨大治。康公经常走访各地,体察民情,见华阴一带土地瘠薄,宜种花椒,遂派人回故里运来椒苗,并教授种植。数年后,山民得花椒之利。康公明察秋毫,断案如神,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如解竹仓所著《崂山游记稿》中的《审碌碡》,记述的就是发生在华阴集上的一件命案的破案故事。康公殁于任上,华阴百姓不胜怀念,在华阴村东北建康公祠,四时祭祀。1958年修崂山水库时,康公祠拆除。
华阴村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开发旅游的宝贵资源,虽然修建崂山水库损毁了不少文物古迹,但也增添了一些新的景观,如天堑截坝、标塔水印等等。

华阴大集 果树之乡

历史上华阴农历四、九逢集;纪润在清初写的《崂山记》中就已经提到。可见华阴集至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49年,华阴村只有32户人家,但是大街两边店铺林立,有饭店、旅馆、商场、货栈、诊所、药店、还有制胶作坊、土产商店等等。这里成为山里山外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据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华阴集已与李村集并列,成为即墨南乡有名的大集。1958年修崂山水库,随着华阴村的搬迁,华阴集被取消。
华阴村的山林资源丰富,有落叶松、黑松、刺槐、板栗等。药材类有桔梗、元胡、玉竹、远志、丹参、葛根等几十种。山下村边多种果树。莲台、徐家、东流水的杏,楼里北山、莲台、徐家的樱桃,东响石、楼里北山的桃,周家庄、楼里北山的枣等,都是当地名果。
历史上,华阴的经济活动除去华阴集的商业、手工作坊外,大部分居民从事果园经营。春天里,果农们忙着浇水、施肥,夏秋两季忙着收摘、销售。农闲时上山采药、打柴。山上的花岗岩是优质的建筑材料,慧炬院、莲台、周家庄等村建起采石场,安装了石子粉碎机,生产各种石材。
1994年美国凯迈旅游用品公司在华阴落户。1997年投资6000万元建成太平山公益有限公司(太平陵)。2001至2004年引进外资企业3家,内资企业1家,同时,先后有华进通讯有限公司、君帝食品厂等十几家民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第三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20万元,人均收入7499元。
1997年建成新的幼儿园,1999年,建成新的华阴小学。老年人全部参加了农村新型基本养老保险。1999年华阴村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2002年华阴村被评为夏庄镇经济一级强村。

写于2005年3月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陈瑶本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