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知生
3/5/2020 10:23:06 PM
1941年10月11日至28日,在崂山的北九水、大崂、水峪、棉花至解家河一带一连半个多月,国民党苏鲁战区暂编十二师四团栾志超部和山东保安第一旅隋永谞一团的锄奸团隋子玉部之间,在这里大小发生了十多次战斗,双方死伤颇重。最后以十二师的黄爱君团1000多人前来增援,隋子玉所部500多人力战不支,退出了崂山地区。
有关栾、隋双方在崂山腹地发生的这次剧烈武装冲突,后来不管是十二师还是保一旅,还有后来居上的青保,对这段历史都讳莫如深,在历史文档里看不到有关这次冲突的有关报告。由于当事者难以启齿的原因,使得研究崂山抗战史的人们很少知道当年事件的来龙去脉。近来笔者在青岛市有关方面解密的敌伪档案中,发现了当年第三方日伪有关这次冲突的详细资料,揭开了有关这次冲突的重重谜团。
1941年的崂山,青保虽然已经在极力进行活动,但是由于兵力薄弱,仅有不足一个营的武力,还不足以全面控制崂山。栾志超的鲁东第十三专区特务第二大队,经过当年2月17日的李村成功大劫狱,解救出国民党重犯谈明华等7人和200多被关押人犯后,一时名声大震,青岛周边的许多有志抗日青年纷纷加入到他的大队中来,队伍很快发展到近千人,被十三区专员兼暂编十二师师长赵保原改编为十二师第四团,一部分去莱阳随十二师驻防,一部分仍在崂山一带活动。隋子玉的山东保安一旅一团所属锄奸团,自1939年6月崂山战役后留在崂山一带活动,到1941年时,也已经发展到五六百人的规模,一直在崂山和即墨东部一带活动。
1941年的崂山,是极不平静的一年。也是这三支地方武装为了抢占崂山控制权,而发生大规模“窝里斗”的一年。栾志超和隋子玉两部不同番号的国民党地方武装经过无数次小规模冲突后,10月份双方终于爆发大规模战斗。10月11日,隋子玉和栾志超部首先在水峪村开战,双方激战近半天,各有伤亡。12日,双方在宫家庵子一带发生遭遇战,为争夺宫家庵子北山,互相夺山三次,锄奸团被栾志超部得去枪支十余支。13日双方又在青峪北山一带发生对峙,一天此起彼伏凌乱枪声不断。14日锄奸团一个排由青峪至华阴集途中,被栾志超部伏击,被打死6人。15日双方在华阴集一带交战,由于栾志超部仅300余人,难敌隋子玉锄奸团500多人的优势兵力,遂退入内九水等待十二师黄爱君团的增援。16日午后,黄爱君带领所部1000多精锐兵力到达,双方随即于当天傍晚在外九水出口的我乐村发生激战,一直打了一夜,双方伤亡不详。天亮时锄奸团不支,分别退入水峪和棉花山谷一带。17日至21日,双方小股武装在九水、神清宫一带小规模冲突不断。至23日,栾志超和黄爱君团完全占领了锄奸团控制的水峪、华阴、宫家等村庄,28日,锄奸团退出崂山,进入即墨二区鳌山卫一带。栾志超将隋子玉锄奸团活动的崂山西北部一带完全占据。
在这次栾、隋两方大规模武装冲突中,有青保约300多人用锄奸团的名义,加入到隋子玉一方来。但是锄奸团和青保双方抵挡不住十二师增兵一团的巨大优势而败北,青保退回到崂山东部一带防御。
这三支打着抗日旗号的地方武装,一时在崂山腹地打得热火朝天,而在这时,却受到盘踞在崂山大崂、夏庄、王哥庄、惜福镇几处日伪军据点情报人员的严密监视。日伪情报人员将每日有关交战双方的情报,及时用无线电台发报给李村区办事处警务科,然后上传青岛特别市日伪警察当局。虽然电报内容的资料来源有很多局限,其中颇有失误之处,但基本还是准确可信的,可见当年侵华日寇对情报工作的重视,非我们今天人们所想象得那么简单。据情报显示,当时王哥庄至大崂和李村之间的电话线被抗日武装破坏,但是夏庄和王哥庄、惜福镇据点中设置的无线电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将有关情报及时发送给有关部门。再则日伪据点控制的村民,也为送出情报帮了大忙。有关这次冲突,日伪情报人员的最大失误之处,是将退到劈石口以北的那股约“四个连”的青保武装,误认为是锄奸团的武力。
这次十二师与保一旅之间栾、隋所部崂山大规模冲突,很快为锄奸团加强兵力后卷土重来,与青保主力联手将栾志超部赶出崂山,找到了报仇雪恨的导火索。经过一番实力的较量与打斗,栾志超的四团不敌对手败下阵来,被彻底逐出崂山。赶走栾志超后,和青保患难与共的隋子玉锄奸团也撤出崂山,随保一旅本部在三都河基地一带驻防,仅留部分武装在即墨东部和崂山一带活动。1942年以后的崂山,成为青保的一统天下,其间所发生的战事,都在青保和日伪军之间展开。
[附]资料照片三帧
这份资料为1941年10月17日,崂东警察分局发给李村警务科有关栾志超与隋子玉在崂山交战的情报
1943年秋天三都河战役惨败后,山东保安第一旅旅长隋永谞(左四),和保一旅二团团长隋子玉(右一 当年的锄奸团团长),便衣进入崂山,这是在华严寺青岛临时政府驻地,和高芳先(左一)、崂山道长(左二)、李先良(左三)一起留影
栾志超,1980年代在台北留影,由其在济南的儿子栾治平提供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北郭居士/李知生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