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胶澳子
3/8/2020 9:04:51 PM
我所在的单位与青岛啤酒厂相隔不足百米,都坐落在青岛台东登州路与延安一路、通山路交岔口上。该厂为1903年8月15日由德国人所建,是中国第一家啤酒生产企业。文革前厂门口挂的牌子是“青岛啤酒厂”五个字,为我的同事、草根书法家宋中彦先生所写。1967年2月文革高潮中换上了“青岛啤酒厂革命委员会”的厂牌。
青啤是个隶属于青岛轻工局的千人大厂,文化大革命中职工分成两派。1967年造反派夺权后厂里发生了一次闻名山东省的武斗。武斗中双方的工人们把整箱的啤酒搬运到自己的地盘,把啤酒瓶当手榴弹互相投掷对打。几小时后,双方的地面上到处都是破碎的啤酒瓶和流淌的啤酒。这场武斗耗费了上千瓶啤酒,幸好没有人员伤亡。过路行人都站在厂门口观看那大楼前的院子里到处是碎玻璃碴的狼藉场面。
不久,人民日报发表了革命造反派要大联合的文章,啤酒厂两派群众合二为一,为青岛啤酒的出口而抓革命促生产。
当时的青岛啤酒厂革命委员会主任叫刘世山,是个举止沉稳的年轻人,我曾和他共同参加一个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而相识,当时我们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
今天看来,把瓶装啤酒当手榴弹的群体性殴斗这种社会奇葩只有在中国,只有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才会发生。
文革中对六亿人民的成功洗脑是开天辟地以来没有的“创举”。
在家庭里,夫与妻,父与子,母与女都是阶级关系。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一抓就能让你的家庭成为内部火拼的战场。亲人骨肉虽然同一屋檐下,却动不动就要划清界限。
青岛沈阳路上的针织一厂是一个2000多人的大型国企。1967年1月,正值文革高潮,行人从厂门前路过就可以看见厂房的外墙上大字报和标语铺天盖地。厂门口处贴的一张大字报正受到厂内厂外近百人的围观。大字报是妻子写的,内容是揭发丈夫王××说过一句骂毛主席的反革命言论。夫妻二人都是针织一厂的职工,因观点不同分属两个不同派别的群众组织。人们一边看大字报一边评论:老婆揭发丈夫,内容真实是不容怀疑的。丈夫王××当时还是一派群众组织的头头,他老婆的大字报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很具杀伤力,丈夫所述的组织一夜之间就有一半的人员杀了回马枪。几天以后王××就被押上台遭受揪斗,从此打入“黑五类”行列。
在大学校园里,我也见过不少红卫兵在会上发言。先是自我介绍,说“我的家庭出身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一副与当领导干部的父亲划清界限,大义灭亲的姿态。
青岛的红卫兵把刘少奇的子女在北京清华园的墙上贴出揭发刘少奇、王光美的大字报用油印机印成小字报在社会上散发。我曾收到多份。
今天看来,那年代人被打的不是鸡血,而是狼血。人性已所剩无几。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胶澳子/石老人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