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美籍华人历史学家

文 / 犁耕

3/16/2020 8:14:53 PM

美籍华人历史学家许倬云之所以深得大陆欢迎——在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余英时的书全部下架后,许倬云的书竟再三出版,并有名牌大学校长站台推销。主要原因是许倬云所谈传统文化深得大陆喜欢。由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弘扬传统文化,自然多了一份大陆人没有的分量!所以许倬云近年成了大陆的“香饽饽”。
许倬云深知一点是:在目前大陆的国学热中,他应该对媒体说什么,自己心里很有数。于是为了迎合时风,许倬云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赞美传统文化,自然会有很多人信以为真。
他对媒体说:人类有史以来,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生产能力日日超越,生活水平不绝提升……许倬云谈中国历史、谈中国传统文化中说的人类当然是指中国人了。
这样的历史“事实”足以显示传统文化是多么的优秀了了!
不过,对这个说法,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发现,作为历史学家的许倬云在“戏说”历史了!这样的话拿到史学领域里,不啻为“官修史”中常见的造假!
所谓“自强不息”,不好说什么,这可能是真的?不断进取,就是编造了。且不说长期浸淫在四书五经里的中国人不可能进取——
因为没有科学、没有数学、没有逻辑学、没有物理与化学、没有科学实验、没有市场经济思想的四书五经——除了墨守陈规以外,不可能产生任何创新意识,更不提供创新动力,怎么可能带来中国、带来中国人的进取呢?许倬云所说的“不断进取”从何谈起?再说几千年固步自封的小农经济看不出曾经有过什么进取呀!
远的不说,秦汉以降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社会,奉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除了停滞不前,何曾有过不断进取来?历史学家的许倬云怎么连中学生的知识都忘了?
至于说“生产能力日日超越”,则简直是胡说八道了。
众所周知,生产能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上。在这个意义上说,生产能力的变化都是生产工具的变化;生产能力的提高都是生产工具的提高。从来就没有科学的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科学转化成技术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不可能有许倬云说的生产力的“日日超越”。
笔者这代人在1960年代上山下乡时,看到农村社员使用的劳动工具仍然是汉朝时期的“锄镰锨镢”!也就是说,中国在两千多年里,体现生产力的工具一直没有变化。怎么会有生产力日日超越?许倬云对历史怎么可以这样信口开河?
而许倬云所说的老百姓“生活水平不绝提升”,更是在那里编造天方夜谭了!
在笔者看来,历代王朝长期不能解决吃饭问题,恰恰是被许倬云这些历史学家都忽视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所有的史书记载,历代都有“人相食”的恐怖现象!就是在史学家吹嘘的“康乾盛世”时期,也存在大饥荒,也有“人相食”的惨剧。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老百姓丰衣足食,是在晚明隆庆皇帝以后那八十年里,因为隆庆皇帝开放海禁,骤起的国际贸易促成了晚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中出现的。当然由于晚明老百姓生活富裕,晚明人“温饱思淫欲”,社会上平民阶层出现的花天酒地、酒红灯绿,在晚明小说中都有生动的反映。这和北宋时期的社会不一样。北宋的花天酒地、酒红灯绿,都出现在官宦士大夫构成的上流社会里,平民阶层连丰衣足食谈不上。所以晚明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为数千年中国历史所仅见。中国农民实际上从来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现象。
包括许倬云在内的中国历史学家,为什么都忽视了始终未能解决吃饭问题这个历史现象呢?
主要原因是,这些历史学家眼中的历史都是帝王将相史,帝王将相当然不存在吃饭问题了!中国的历史学家并不关心“另一个中国”。
可以看出,许倬云的上述说法,都是假话。大陆人造假成癖,没办法。看来作为美籍华人的许倬云也入乡随俗了!
同是美籍华人历史学家的余英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分析便要理性多了。
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余英时与许倬云的根本不同是,许倬云步钱穆的后尘,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就差重复“克己复礼”了。许倬云的主导思想是“弘扬”、是“复兴”。因为他总是顽固地认为由于“今不如昔”,只有到四书五经里才能找到出路。这样的陈腐思想,当然不可与余英时同日而语了。
余英时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虽然不同于“五四”,但余英时看传统文化,却难能可贵地指出了传统文化的局限。他认为完全否定传统文化,是不理性的;彻底抛弃传统文化是不可能的。但他又认为传统文化不可能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载体。文化的核心——基本价值观是不可能与现代化的文化元素交融为一体的。也就是说,传统文化里的基本价值观无法接受构成现代化的那些基本元素。例如,现代文明社会的民主、自由、科学、法治、契约、双赢、妥协……以及市场经济,都与仁、义、礼、智、信、忠、孝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格格不入。所以余英时借汉朝大儒董仲舒的话,提出了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化”的思想。所谓“更化”,就是让传统文化里的那些不适宜于现代化的思想元素消解在现代化中,让传统文化去适应现代化。这个文化思想的核心意义是,在不完全抛弃传统文化中,追求现代化、建设现代化。这个思想与许倬云是根本不同的,也与“五四”那代先贤的思想不同。
余英时的传统文化“更化”说,是否可行,那是另一回事,这里不讨论。不过提出一点供读者参考:余英时的“更化”思想,可能受到台湾的启发。很多去台湾旅游的大陆人回来说,传统文化不在大陆,在台湾!但台湾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的社会改造。
余英时谈传统文化中的理性意识与现代思想,却反衬出许倬云的陈腐与守旧。所以两个历史学家其实不在一个层次上。这不是贬低许倬云,而是实事求是地指出,两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的文化立场与历史视角根本不同。
余英时的著作很早在大陆就出版了。多年深受读者欢迎。那时大陆人还未见到许倬云的书。
怎奈余英时那年在台湾接受唐奖时,说了一句批评大陆国学热的话,引起大陆的不满。从那以后,余英时的书在大陆书店就见不到了。这做法引来读者一片哂笑:这与小孩子打架有什么区别?人的思想狭隘与精神可鄙有时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余英时从未回过大陆。但他是在大陆出生的,思乡之情在所难免。据说他对这个文化体制异样的故国太陌生了,回国便没有成行。作为一个最杰出的外籍中国历史学家,不能回他终生研究的历史之乡亲吻历史的故土,实在是一大遗憾啊!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李工/李功/犁耕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