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三期里的三名即墨籍军校生

文 / 李知生

3/18/2020 9:08:47 PM

黄埔军校在中国的现代史上,是一座彪炳千秋万代的军事院校,从这所院校里,走出了一大批功勋卓著的国共两党重要干部和高级将领。
1924年12月,黄埔军校招考第三期学生共1200余人,是一至二期的总和还多。在这期中有山东籍学生27名,其中包括即墨的3人,这是即墨报考黄埔军校最早、最多的一批学员。他们三人分别是:当时即墨县长直王家庄的孙嘉傅,字景岩,20岁;长直本街的宋天修,字厚爵,21岁;长直凤凰庄的张汉卿,字殿九,22岁。
当时青岛地区和他们三人一起远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三期的,还有青岛市郊崂山的宋瑞珂、张廷孟、徐仁江三人,莱西市的李维藩共七人,占全省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强。这七人也是青岛现在所辖地区,进入黄埔军校最早的一批学生,更是青岛乃至即墨报考黄埔军校人数最多的一期。
孙嘉傅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之家,祖辈以几亩薄地维持贫困生活。他的大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招去法国当劳工,回来时带回一笔辛苦挣来的工钱,由于在外见了世面他眼界开阔,知道后代没有文化不行,遂将钱投资在后代孩子读书上,孙嘉傅也有幸在大伯的资助下,在长直读完小学后,又考入济南的中学。1924秋天,在济南上学的孙嘉傅,由于不满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参加由国共地下党员组织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由国民党济南支部负责人王乐平秘密介绍,又串联了长直本街的姑表弟兄宋天修和在官路埠即墨县立第五小学当教师的好友张汉卿,南下上海报考黄埔军校。经考试合格后,三人到达广州黄埔岛,成为入伍生,入伍期半年期满后转为军校学生。
1925年2月,就在孙家傅三人刚入伍踏入黄埔不久,广东发生陈炯明事变。那时的广州国民革命政府还是个空壳子,手里没有自己掌握的军队,当时广州国民政府的手中仅掌握有一个以黄埔一、二期毕业生为各级军官的黄埔军校教导一、二团,总人数不足3000人。由于兵力不足,第三期入伍生总队和教导团一起,共同参加了第一次东征。5月,东征军回师广州,一举打败了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发动的军阀叛乱。
6月23日,广州工人、农民、学生、军校生、士兵十万人为声援上海人民的“五卅”反帝运动,上街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声讨英帝国主义枪杀上海纺织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的野蛮暴行。当游行队伍经过珠江北岸的闹市区沙基时,突然遭到江对岸沙面英法租界水兵的射击,并遭到停泊在白鹅潭英法军舰的炮轰,当场打死五十多人,重伤百余人,轻伤者无数,造成轰动中外的“沙基惨案”。走在游行队伍后队的黄埔军校学生正当其冲,他们临危不惧,纷纷举枪还击,孙嘉傅在这次惨案中身负重伤,两股间被达姆弹(开花弹)炸去碗口大的一块肌肉,血染江滨。崂山枯桃村的徐仁江看到同学纷纷中枪倒下,怒火中烧,举枪连射还击,成为洋寇打击的目标,旋即中弹牺牲,在激战中黄埔军校生共有15人遇难。惨案过后,黄埔军校举行了隆重的死难烈士追悼大会,大会由校长蒋介石主持,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致悼词,会后烈士们被安葬在黄埔岛中心的烈士墓中。
1926年1月,黄埔三期1200余名学生毕业,大部被分配到以蒋介石校长兼军长、黄埔军官教导团为骨干、而急剧扩大的国民革命第一军中。这是蒋介石以黄埔军校起家的基干嫡系部队,在后来的国民政府历次重大军事事件中,从这所军校中走出来的各级指挥官,起到了中华民国中流砥柱的作用。孙嘉傅、宋天修、张汉卿三人,分别被编入第一军中任连排职见习军官。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第一军扩大为三个军的序列,由广东分三路出湖南、江西、浙江一路北上,势如破竹,连下江、浙、皖、护、湘、鄂、等地,打过长江后迅速推进到陇海路一线。
“宁汉分裂”后,东路北伐军被迫撤回南京去争权,将江北已经攻占的土地尽失。这时共产党中央也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策划南昌武装起义。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据广州黄埔军校史料研究考证:当时在陈铭枢11军第10师中担任连长职务的宋天修和张汉卿,是黄埔三期山东籍学员中,惟一参加了南昌八一起义的两人。当时两人在蔡廷锴师长带领下,担任先头部队向广东进发,但当起义军进到江西贤县的时候,被蔡廷锴将部队拉到了福建,脱离了起义军的行列。
蔡廷锴的部队后来扩编为十九路军,1931年调入江西,对中央红军进行第二、三次围剿。1932年上海在驻防时,参加“一·二八”对日作战。后来由于蔡廷锴数次反蒋,十九路军被蒋介石改编。
1928年北伐结束以后,孙嘉傅所部于1932年调往江西围剿中央红军。1932年2月,孙嘉傅所在的罗卓英第十一师,驰援被彭德怀、陈毅、黄克诚等红三军团二万余主力红军围攻的赣州城,解了赣州的数月之围。这时的孙嘉傅由于带兵有方,作战勇敢,升任十一师黄维的三十二旅六十四团上校团长。六十三团团长,即为崂山彭家庄的宋瑞珂,莱西李维藩为宋瑞珂的副手。
1933年3月21日,参加第三次围剿中央红军的王牌嫡系第十一师,被林彪、聂荣臻的红一军团、彭德怀、滕代远的红三军团、董振堂的红五军团等数支红军主力,加上江西地方红军武装,一举包围于江西乐安县的草台冈,几乎全师被歼。孙嘉傅和曾孝纯、陈君锋三个团长在此役中阵亡,师长肖乾,旅长黄维、莫如硕和六十六团团长李宴芳负伤(十一师的编制为两旅六团制)。后在黄埔一期李延年第九师接应下,宋瑞珂、方靖两团长等十一师残兵不足3000人侥幸逃出。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草台冈这次战斗,消灭了蒋介石的嫡系、陈诚靠它起家、素称没有打过败仗的国民党第十一师,只逃走了不过一个团的兵力。该师师长肖乾(此时罗卓英升任第五军军长,肖乾继任)和他的参谋长,还有三十二旅旅长均被我们击伤。击毙了三个团长,三十一旅旅长黄维坐着担架逃出了根据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大举入侵山西,数十万国民党嫡系和地方军队北上迎战。继平型关失守以后,又在忻口一带发生了华北抗战史上伤亡最大的一次恶战。宋天修时在李仙洲的第九十二军胶东籍的二十一师任营长,在南怀花一带的残酷攻守战中,与全营官兵一起为国捐躯,是年33岁。
“八·一三”上海会战时,张汉卿在王耀武的第八十八师担任营长。失利撤出后,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在明孝陵一带的防守中,被炮弹炸成重伤。他历尽艰辛辗转回到即墨长直老家,隐蔽在尹家村亲戚家养伤,伤势稍微痊愈后,他以顽强的毅力,历经磨难潜往湘赣一带,找到时在74军任职的王耀武归队。由于身上的创伤已经不适合在野战部队服役,由王耀武介绍,前去重庆找到担任重庆防空指挥官的张廷孟,在军用机场安排了个地勤军官的职务,继续为抗战出力。张汉卿由此脱离了一线战斗部队。日本投降后,他回南京任大校场军用机场地勤军官,看到国民党大势已去,在南京向解放军投诚,四九年后在徐州飞机场做地勤工作。
在“文革”那段荒唐暴虐的岁月里,张汉卿曾一度被徐州的专政机关定型为历史反革命分子,遣返回即墨老家长直公社凤凰庄大队,监督劳动每天挑尿罐。当时公社群专要当典型批斗他,张汉卿据理力争,让群专人员去请示当年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周总理,说周同意了才能批斗,结果这些人没有这个能力,并且不摸就里,由此没敢批斗。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落实了对受管制的地富反坏右分子政策,他又回到了徐州原单位工作,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徐州去世。
黄埔军校初始开办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历史大变革的时期,那时的华夏大地四分五裂,各色军阀各自为政,盘踞一地称王称霸,威震一方狮吼虎啸傲视天下。若按黄埔大门走出来的学子孙家傅等人的学识、韬略,无论到哪支军阀部队,都完全可以混个师长旅长什么的干干。而出身于黄埔三期的这些学子们,无不以大局为重,几乎参加了黄埔建军以来的历次重大战役。在这些历年数不清的浴血征战中,三期的学生近三分之二血染沙场,非死即伤,我们从即墨籍的三人当中就可得到佐证!
孙嘉傅、宋天修、张汉卿三人报考黄埔军校,投入轰轰烈烈大革命时期,山东还处在军阀张宗昌的独裁统治之下,那时的人们没有言论自由,言行一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外出参加革命的孙家傅三人为不给家人惹来祸端,都是在极缜密的情况下秘密出走。在黄埔军校毕业以后,他们长年带兵在军旅中南征北战,回家机会很少,所以其人其事在家乡鲜为人知。后来,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宋瑞珂、王耀武、宋希濂、李仙洲、范汉杰、黄维等人撰写的回忆录,都提到过他们三人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
黄埔三期的27名山东籍军校生,也是三期各省中的佼佼者,后来成为将军的占到10人,比例数很高。泰安的王耀武,曾任国民政府方面军司令、山东省主席。枣庄的赵琳抗战时任师长,内战时在青岛、即墨地区任三十二军军长。峄县的刘安祺,抗战时任军长,后为青岛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去台后任陆军总司令,一级上将。另外如宋瑞珂、张廷孟、王严、张金廷、李汉杰、王镜堂等人,都在将军册上有名。


这张表格是广东黄埔军校研究会陈予欢著《风云际会——黄埔军校第三期生研究》,对山东黄埔三期学员的资料一览表,其中失误很多,如诸城的王镜堂官至军级,王树东在部队中担任过师级军官


黄埔军校教职员和前期学员佩戴的中山剑

【参考资料】
全国文史资料、山东文史资料、上海文史资料、崂山文史资料、黄埔军校同学录、黄埔军校研究、广东省档案馆;即墨长直乡本街、王家庄、凤凰庄、莱西院上李家庄等采访口碑史料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北郭居士/李知生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