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胶澳子
3/21/2020 6:48:13 PM
1959—1960年时期,城市里《粮食供应证》和粮票制度刚刚实行不久。
当时青岛的饭店都是公办的,吃饭不收粮票。烧饼五分钱一个,清汤面六分钱一碗、油条三分钱一根。随着粮食恐慌的吃紧,越来越多的市民为省粮票就涌进饭店去就餐。一时间人满为患,饭店招架不了。当时的青岛市政府就出台了一项新政策,进饭店吃饭一律要凭介绍信。饭店只接待持介绍信的外地来青人员。
有人从老家来,就让他们从生产大队(村)多带一些空白介绍信来。上写:“兹证明我大队××到青岛出差云云”。那年我17岁,我就持老家人带来的空白介绍信填上我的名字,好几次在台东四路饭店吃过两碗清汤面。
这办法刚开始实行饭店顾客大减。可一周之后,持介绍信来吃饭者越来越多。 热闹了一个月左右,该办法就废除了。
今天回忆起来:这真是中国特色的旷世奇葩!
1960年是全国人民的饥荒之年。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浮夸之风越演越烈。共产主义马上就要到来啦!这样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在这种背景下,青岛城市街道公共大食堂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我们威海路14号居民大院有近四十户居民。街道办事处通知居民今后不要在家做饭了,统一到指定的一个大食堂去领饭回家吃。街道干部选了四五个家庭妇女,政府送来了几口特大的铸铁锅及大号笼屉,就开火啦。因为这事太新鲜,居民们都兴奋地奔走相告,配合政府推行的这一新生事物。
记得当时政府推广一种叫增量法的做饭方法。它能使面饼或发糕的体积增大二倍之多。它的好处是一可节省粮食,二可填饱肚子。开始吹得很好,大家吃了几天感到肚子照样饿得难受,这自欺欺人的增量法的就草草收场了。
我曾端着铝盆到大食堂排队领过煮熟的地瓜干。地瓜干煮得很烂,上面挂着水糊。那年代我们的肚子老是有吃不饱的感觉。我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偷吃。 17岁的我当时充满渴望地想过:今后的日子里我若能天天吃饱这地瓜干就好了。
这街道大食堂瞎折腾了20天左右就关门了。背离人心行不通。
以后出现的“大锅饭”一词便是因共产主义大食堂而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吃不饱饭饿着肚子谈远方谈理想的统统说教。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胶澳子/石老人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