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碧海而暮苍梧——走近徐霞客故居

文 / 学周

2019-12-01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何其壮哉!在中国,说大话从来不乏其人,而行大事者寡。徐霞客乃是堂堂丈夫,他说出的这句话恰如其分。
崇礼堂是徐霞客古宅正堂,一幅对联特有味道:“奇石似人花下立,仙人如鹤竹间来。”
徐家六七代均汲汲于功名而不可得,其祖父还与唐寅一道卷入科考案中,另有一位祖上连续七次落第,郁郁而终。到徐霞客父亲一辈已断了科考的念想,徐霞客彻底告别科场,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赢得了“游圣”称号。
崇礼堂及其对联是沈鹏的手迹,沈鹏先生是江阴人,由他来写堂号算得上正宗。
院子里一株罗汉松是徐霞客手植,当年只是盆景里一株小苗,徐霞客将其移栽于院,风雨飘摇四百年,小苗长成大树。青松不老似乎在传达霞客精神。
院里还有紫薇,我们来没赶上花期,看看树干也是满足。
云南丽江木府与徐霞客结成友谊,我想这份友谊一定是徐霞客用生命的感召换来的,而木府一旦认可了徐霞客,也必然赤诚相对。时下,这样的友谊不多了,而我这次江阴之行却是拜友谊所赐,想到此,心犹欣然。

天下骏马骑不得,风髫雪尾走白日。
天下畸人癖爱山,负铛泻汗煮白石。
江阴徐君杖履雄,自表五岳之霞客。
鸢肩鹤体双瞳青,汗漫相期屡不失。
事亲至孝犹远游,欲乞瑯玕解夜织。
万里看余墓下栖,担囊脱屏鹭鸟啼。
入门吹灯但叹息,五年服阕犹麻鞋。
贵人驿骑不肯受,掉头毕愿还扶藜。

以上是徐霞客好友黄道周的一首七古,我最喜欢首联首句,真是冲口而出,劲力不凡。
霞客门外停着一叶扁舟,当年,徐霞客应该就是乘上这样一叶扁舟启程,走出家乡走向太湖、长江,走遍天下的吧!
徐霞客能成为徐霞客大半功劳应归其母,这处“晴山堂”便是徐霞客对母亲的报答。
中国的雕塑往往不能感动人,而这尊却例外,它传神地表现了母子情深,也能体现慈母大义。
徐霞客墓园中一株紫薇造型别致。
徐霞客墓掩映在香樟树下,我们走近墓前,但见,高大的香樟树高挺屹立,在微风中发出瑟瑟的声音。有感而发,写下这样几句:

谒霞客墓——

坎坷世途危足走,
游踪邈邈思悠悠。
北人南上谒新墓,
春叶飘飘似晚秋。

这处霞客墓是迁移过来的,真正的徐墓已毁,陶青兄平生仰慕徐霞客,他陈述徐墓被毁过程和惨状似有刀割己身之疼。将徐墓迁移于此,我觉得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他终于可以在为母亲尽孝的院子里常驻了,但愿这处墓地能永存,就像他的游记一样被敬仰崇敬。
徐霞客是明代的大旅行家(生于万历十四年,卒于崇祯十四年,1586-1641),生平足迹,踏遍国内名山大川。根据他的游记,讲得更具体一点,则是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至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洞庭、天目、天台、雁荡、九华、匡庐、峨眉、岷山、桂林、石林、鸡足(山)……等等名山大川,都是他游踪所至之地。古代诗人的观念,“天下”往往只是指“中国”而言,则徐霞客已不止是“足踏天下半”了。
明代的交通条件,爬山涉水主要靠两条腿,艰难可想而知。于是对徐霞客之“足踏天下半”,就有许多类似神话的描写,如《江阴县志》就是这样写的:“(徐霞客)出游,东南佳山水,如东西洞庭、天日、雁荡,俱穷其胜。其游也,从一仆或一僧,携一杖一袱被,不治装裹粮,能饥,数日,遇食即饱,绝壁丛箐,攀援上下,捷如飞猱。每行数百里,即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可以“数日不食”,而又“攀缘上下,捷如飞猱”。简直把他写成武侠小说中具有“绝顶轻功”的一流人物了。
其实若把他写成具有超人的本领,反而减弱了事实上的艰苦情况了。从他的游记,我可以举两个例子,说明他旅行的艰苦和毅力。
他初游雁荡山,为了探寻龙愀,攀登绝巩仍无所见,而山脊如削,寸步难移。瞥见高峰尽处,一石如劈,俯瞰石壁下有一级,便拿仆从的包脚布结成一条带子,缒下去找寻道路。下去之后,才发现那里仅堪容足,悬崖下陡深百丈,只得重回原处。但当缒升到离上面还差三丈多的时候,带子忽被突出的岩石磨断。后来费尽气力把带子再结好,才脱险险。
又一次他登嵩山太室绝顶,进入一个石峡,不料滑不留足,只好躺下直溜,仰望夹崖逼天,一直溜了十里,才出峡而达山下。类此情况,在他游记中还有许多。
《徐霞客游记》在当时被视为一本奇书,他的内容也的确不是一般游记可比。例如:他对“岩洞学”便有出色的研究(中国近代地理学者认为徐霞客是世界研究“喀斯特地形”的始祖,“喀斯特地形”,中国地质学会最近定名为“岩溶”)。
他探测了很多石灰岩岩洞,把岩洞内的石柱、石笋等石钟乳解释为滴水沉积而成,打破了当时人们认为是“神人造化”的迷信,符合现代科学解释。他对桂林七星岩的探测,认为有十五个洞口,所述情况,和今天的探测结果接近。此外,他指出岩壁上吐出一练瀑布的奇景,是由于地下水通至高原的谷坡,重新流出而成。这解释也是正确的。他临终前,还把一块石头摆在石榻上,那时是他游罢云南腾冲回来的半年之后,可能他正是在开始探索西南奇异地貌之谜。

徐霞客就是从这里出发游走天下的。路过此处,同游的青岛作协主席高建刚兄特地下车,用摄影家的视角拍了这张照片发给我们。
别了,徐霞客。
在有生之年我们还会一次次走出困囿自己的小空间,尽管不能完全像徐霞客一样,也要学他,作一个男儿、丈夫,走向阔大,走向辽远,走向永恒……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于学周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