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桃花源

文 / 吴清波

9/6/2020 9:49:21 AM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先生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理想的生活境界是个什么样子,每一位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会在自己的脑海中有自己的想象。桃花源,令陶渊明之后历代多少中国人憧憬和神往。

过去,每当我陶然地朗读这篇文章时,便羡慕武陵人有此妙遇,也为他出来之后再也找不着回去的路而遗憾和叹惋。这一阵我却产生一个怪想法:不居桃花源。即使武陵人所记标志复现,或者桃花源人发来邀请函邀我去常住,我想,去游览观赏一下倒可以,但是我不会去定居。

好读书也好喝酒的陶老先生设计桃花源时,没忘了把酒放进去。桃花源中人见了渔人,乃大惊,相继邀请渔人到其家中“设酒杀鸡作食”,却忘了让他们的先世避秦之乱时把书带进去。像陶先生这样的旷世奇才,当然不会是忘了,而是有意为之,不过是为了体现庄老“师法自然”“无为而活”“小国寡民”等思想,不过是为了表现他认为的庄老之所谓“道”的最高境界而已。但不能不说陶先生忽略了书之意义。若按老庄所津津乐道的人生最高境界来看,他们所著之书便属多余,其实不然,没有老子玄妙的五千言道德真经和庄周汪洋恣肆的内外篇,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修养将是一个多么大的损失。老庄若不读他们以前的书,同时不对宇宙人生进行观察、体悟,又谈何著书立说呢?桃花源的始作俑者不是读书读到会意处也欣然忘食,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吗?

桃花源人既没想到带秦以前的书进去,又“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又何况唐、宋、元、明、清,又何况现当代,又何况除我光辉灿烂之中华文化外还有光辉灿烂的世界文化。

必读之书,必知之史,不用细说,张口能说出一长串著作,一长串名字,哪一个人你都不可不知、不可不读,其中就包括陶渊明先生。

也许有的朋友要质问:你不好把书带进去吗?

我想过,可以如陶先生,归去来兮,“登东皋以长啸,临清流而赋诗”,但陶先生所归之田园并非与世隔绝;也可以如梭罗,躲到瓦尔登湖畔的树林子里读书、思考、著书立说,但是孤独的梭罗与外界其实是息息相通的,他去的不是桃花源。隐居在瓦尔登湖的两年多时间它献给世界一部《瓦尔登湖》,桃源人怎能有幸拜读?

一位美国学者针对欧美人列了一个一生的读书计划,所列图书约200余种,其中亚洲好像只有波斯的老萨迪和印度的泰戈尔。我们可以加上这些之外,再从亚洲列出百余种必读之书吧。即使把这些书全带进去,那又会漏掉多少精彩瑰丽的好书呢,并且还有多少将要问世的杰作要无缘一睹呢!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在桃花源里是幸福的。那儿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凶杀暴力、没有残酷的战争、没有腐败堕落,那儿人民安居乐业、环境洁净优美、老少怡乐,的确有令人心向往之的方面在。但是只在那么一个境地里一代代地休养生息、繁衍传承,却不能读一部部传唱千古的巨著,一篇篇令人回肠荡气的华章,那样过一生岂不太遗憾了。既如此,桃花源不去也罢。

原载1990年代某日《青岛日报》“三味书屋”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吴清波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