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健
8/2/2020 10:31:24 PM
世界通行的古代文明标准,有城池乃是条件之一。实际上今天仍存的距今4200多年前的石峁古城,就是非常典型的城池(图1)。这是一座石头垒砌的城池。
石峁的“峁”,本指顶部平缓,斜坡陡峭的黄土丘陵。而“石峁”,或者应指顶部平缓,斜坡陡峭的石头堆积的丘陵?不管石头堆积的丘陵,还是黄土丘陵,只要丘陵顶部平缓,四周斜坡陡峭,都可能是史前城池的遗迹。
甲骨文的任何一个字,都是浓缩了的一个概念,所以甲骨文文字就是一种重要的文献。甲骨文“昔”字,由大水和太阳的象形字组合而成,会意过去曾有过大洪水的日子。或者就因为这些时日的洪水,使我们的先民懂得了治水。所谓治水,文献上一般叫“平治水土”。中国人的城池,应该就是“平治水土”的成果。
大约距今5000多年,中国洪水肆虐。我们的先民创造了一种凭借高地堆筑高土台子以避水的方法——人们住在它的上边不仅可以避洪水,还可以躲兽害、御防外敌入侵。这种大土台子在《易经》上称“陵”①“山”②“丘”③等,今天北方如山东地区,多称其为堌堆、埠、台等。甚至今天北方有些地区农村称赶集、赶会还曰“赶山”“赶大山”,就因为古代这种大土台子上面不仅居住着人民,还设有像集市这样的行政单位等。
筑这种大土台子的工作方法文献上多称之为“堙”“湮”——即以土筑山,或以土埋没水等。
因为这种应对洪水泛滥而建筑的大土台子,目的要举族、聚众而居,所以它往往也就成了一个集团、国家的在地,因而动员人口建筑这种大土台子的“平治水土”亦即“治水”,实际也就意味着汇聚百姓、组建国家的行为。
从目前我国田野考古的状态来看,这种大土台子可能最早出现在距今4300年-5300年的良渚文化地区(图2)。这时的良渚文化和同时期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在信仰上已经有认同的表现(另见我有关拙文,此处不赘)。
2020年7月28日上午,艺术家臧健特邀诸城园林景观设计师徐豁达,带我们去诸城前寨遗址考察。前寨遗址,是一个建筑在恐龙化石群上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现代人称这里是“龙都”,是因这里发现了恐龙化石——恐龙灭绝前的坟场,而不因这里是龙山文化遗址,也不因为这里是龙图腾发明人伏羲氏集团当时的负责人,曾经在这里走来走去的地方。
山东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传承。大汶口文化是伏羲女娲集团文化的表现,山东龙山文化某一时段是帝舜氏即虞舜氏的文化表现。伏羲女娲集团也称大昊氏、帝俊氏;其与他们的后人炎帝氏、虞舜氏是同一个族系。虞舜氏也是一个集团的名字,“虞”的古读音为“华”——中国夏朝之前有个虞朝,虞朝为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为中国第二个朝代,合而为“虞夏”读而为“华夏”。如果真是这样,足见中国人以有朝代为文明的见识之深远,恐怕这也就是中国人“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心理之由来。
虞舜朝应该有好几代。虞舜氏在政变帝尧氏之前,就活动在今诸城一带。
一代帝舜政变帝尧的地点在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的尧都。这一代的帝舜残酷得很,他把末代帝尧前辈的坟墓挖了,把坟墓里的帝主骸骨打了个稀巴烂——有点像后来伍子胥对自己宗亲楚平王掘墓鞭尸的心态。我说的这些并非空穴来风,是国家考古工作者的报告里说的,只是他们把报复政敌的政变者说成了大禹。
诸城作为虞朝的前帝都,这种大土台子除了前寨之外,还有冯山及今天已经划归为日照行政区的两城。
诸城园林景观设计师徐豁达告诉我们:他小的时候,前寨四周还是一片大水,是潍河在此潴留的湿地。今天这里的湿地虽然小了许多,但是它仍是鸟类的天堂。这里是候鸟戴胜赖以繁衍的宝地。戴胜又名“臭姑姑”,至少是商代王族女性崇拜的物候鸟,因为戴胜鸟回归筑巢人家居所周边之时,正也是妇女纺织工作的行动告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雕人物当中有龙袍的织女神像,这织女神像就是被少昊氏后人——秦人崇拜的西王母,亦即卜辞中提及的“东母、西母”中的“西母”,《山海经·海内北經》所谓的“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正是古人纺织女神崇拜必及其戴胜图腾的反映——1976年陕西凤翔县秦公(秦景公)一号大墓出土的金戴胜鸟,正是纺织女神崇拜借其戴胜图腾金身而体现的反映。
徐豁达小时候前寨四周还是一片大水。这让我不由自主将前寨放回了史前的大洪水时代。
臧健不亏为现代诗人臧克家的五服内同祖亲,聪慧基因超凡的她纠正徐豁达:“我父亲他们那时的人叫前寨为‘北陵’!”——此“北陵”,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金内容!
这“北陵”不正是《易经》里多次提到的“陵”吗?
徐豁达不称眼前仍然耸立在湿地南端的大土台子为“陵”,他说我们老辈称这个高地为“围子墙”(图3)。
“礼失求诸野”,好一个“围子墙”,这已经告诉我们“围子墙”就是针对古城墙之存在而言的。
古人在石头匮乏的地区建筑大土台子,用的方法可能是版筑——看宋人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断定,宋代以前的中国,石头难觅地区筑城墙,只能用夯土为之,少有使用砖头的。砖头筑城,已是明代。
考察前寨下的大土台子,似乎它个别地方的边缘略高,这是小墙乎?若是,《说文》对“丘”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的解释,正是《易经》“涣有丘”的“丘”——即大土台子四周有小墙围卫,中央居住群人的丘,也就是《易经·贲·六五》“贲于丘园”之“丘园”。
当时堆建这种大土台子的时候,有向下取土形成的沟壕,文献上一般称此曰“隍”,今天俗称其为“护城河”;有了城,有了护城河,在古代的军事上便是“固若金汤”的城池。
其实今天的乡镇甚至村落的规模,大致等同史前的国家。因为它是要给寻求安全感之族群、民众居住的地方,所以它也就有了组建国家的基础。所以帝舜时代受命“平治水土”、治水或者说建筑这种大土台子的工作,乃共工氏一族。共工氏族出祝融氏,而祝融氏乃伏羲女娲集团之司天理地的重黎氏之族④。共工氏治水,是其世职,如果工作失误也是要受帝舜等惩罚的。
然而有鲧者,趁洪水滔天之时,“不待帝命”“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鲧“不待帝命”,就是不经帝舜授权;“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就是偷偷摸摸地妄用“平治水土”的工程方案,以“堙”亦即以土筑山、陵、丘等大土台子,聚集处于水灾当中的人民⑤,成为自己领导下的国家!这个鲧是黄帝之后⑥,或者就是帝尧之后,也许他不满自家的江山让帝舜政变了去,想借机组织民众成立国家,对抗以帝舜为首的中央⑦。结果帝舜“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这一段故事为:“有鲧攻程州之山。”——鲧攻打了程州之山,恐怕就是攻下了程州国山,犁庭扫穴,将其国山神庙拆毁,建立了“三仞之城”,石城,亦即今天仍存的距今4200多年前的石峁古城吧(另见我有关拙文,此处不赘)。
按:“程州之山”是司天之重和理地之黎、合称重黎的国山、家山,他们的后人以此国山、家山的号“程”为姓,这在《国语·楚语下》记述的十分清楚(对此我拙文有分析,这里不赘)——重黎,伏羲女娲之另一种族号也,其向后发展又称祝融。这可见鲧作对的对象是大昊氏、炎帝氏、帝舜氏一族。
古文献中有“鲧作城”的记载⑧。鲧显然并不是“城”的首先发明人,这个“城”,其实就是尧舜时代有时代特色的邦国外观而已。
当年我的父辈一代讲起大禹治水,因为理解错了文献里的“堙”“湮”本指以土筑山,或以土埋没水等意义,甚至他们熟视无睹大禹治水也是用了与鲧相同的“堙”“湮”之法⑨,总是津津乐道大禹改变了鲧的堵水为疏水治水而成功的带有政治性的篡改,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如果我的上述观点可准,可见鲧之后大禹,其治水的实质,应该不是疏导水流为内涵的工作,乃是和鲧一样新造大土台子、动用武力攻占已有的大土台子。
为了证实大禹治水实际是争夺管理大地的权力,我引用一点有关的记载: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禹攻共工国山。”郭璞注:“言攻其国,杀其臣相柳于此山。《启筮》 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也。”按:“人面蛇身”,正是伏羲女娲人面蛇身图腾的继承——共工,与帝舜同族也,故而图腾继承之。
《荀子·成相》云:“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按:大禹治水之功,就是驱逐了代表帝舜治水的共工——大禹政变成功之前,司天理地之控制国家的职务为帝舜氏独专也。
《战国策·秦策》云:“禹伐共工。”按:大禹治水,实乃用兵征伐司天理地之理地者之领导也。
准此,可见大禹和其父辈的鲧,他们这个集团作对的对象,是大昊氏、炎帝氏、帝舜氏一族——帝舜氏被弑,共工氏被杀,是大禹集团借建筑大土台子、城池为美名的政变。这可是炎黄民族争帝的继续?
熟谙当地传说的徐豁达,他给我们详细介绍的耸立在湿地南端的围子墙、“北陵”,正是先大禹治水以前大昊氏、炎帝氏、帝舜氏一族建国立邦的遗迹。
徐豁达指出:在离前寨、“北陵”西侧500米左右的一间废弃了的自来水公司,钻地勘水取出来不少深层土与贝壳皮化结的石质地心。显然这一带属于人文地质学上的“贝丘遗址”,若果真,诸城的远古文明,或可触及北辛文化等。急急驱车去看,据看门人说:这些地心“被当垃圾丢了个屁的!”
咦!一代帝舜政变帝尧的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尧都”,已出土公元前2300多年前的成熟的汉字,稍后100年左右的石峁城池遗址的鸣世也历历在目,有学人明星竟然不耻见识略欠,武断曰:中国文明才3000多年!为此我向臧健、徐豁达二人曰:
有一学人权威曰:王者坟墓称“山”称“陵”是战国开始的,先前没有。实际他们没有溯源至作为史前城池名称的“山”“陵”“丘”。作为国家别名的“山”“陵”“丘”,在上边埋上了死去的帝王级别的领导,如埋了一代在诸城域的帝舜,则有今天的“冯山”——亦即“风山”(伏羲女娲姓“风”,帝舜为其后人自然也姓“风”,是为“风山”,今读为“冯山”也),如果某一代帝舜曾在眼前的北“陵”执政,死后埋在了这里,这里则可以称“冯(风)陵”什么的,或者“帝丘”什么的。
信夫?二人不答。盖因我弔诸城北陵史前城池而生的是别论乎?
(注:图暂缺)
注:
①《易经·同人·九三》:“升其高陵。”
②《易经·随·九四》:“王用享于西山。”
③《易经·涣·六四》:“涣有丘。”
④《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⑤《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⑥《山海经·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⑦《吕氏春秋·行论篇》载鲧因帝舜代替帝尧而不满,“欲得三公”而为乱,是为造城。
⑧如《吕氏春秋·君守篇》:“夏鲧作城。”《淮南子·原道训》:“夏鲧作三仞之城。”
⑨《淮南子·地形训》:“凡鸿水渊薮,自三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其“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正是鲧以“息壤以堙洪水”的重复;其“填”,亦即“堙”“湮”,均指以土筑山,或以土埋没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