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启蒙?

文 / 祁萌之

3/8/2020 9:12:24 PM

有朋友说:“南有袁伟时,北有资中筠,东有祁萌之。是当代中国难能可贵的启蒙思想家。”
祁萌之听后不胜惶恐中嘱咐这位朋友:“万勿这样说!袁、资两位老先生都是著作等身的前辈大学者,是当代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我乃后辈乡野学人。 只是读书不辍中,偶有体会所得,便付诸文字,与人启蒙,更是为己启蒙。 即便与人有可借鉴处,都是真话而已。不敢称思想!更不敢忝列以袁、资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行列。我只是步他们的后尘,为启蒙呐喊。”
说自我启蒙,这是真话。实际上我也确实感到每一篇文章完稿后,都有一种自我更新后的精神快感。于是便如释重负般地自慰:我又在摆脱愚昧的路上前进了一步!
现代人可以说从上学那天开始就被僵化的教条僵化了思维。当代人的愚昧,不是个别人的个别现象。心智的畸变,理性的缺位,思想的匮乏,精神的苍白,常识的消失,是个普遍现象。人人概莫能外。所以启蒙不是谁给谁启蒙,而是所有人都需要启蒙,是自我启蒙。包括启蒙思想家自身的启蒙。
我说过:启蒙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不能完成启蒙,则不可能树立起人类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观。没有价值观的更新,所有的更新都是枉然,实现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是1840年后一百八十年来中国人最应该记取的严重教训。
什么是启蒙?很多人想起了康德的那个著名定义:

“启蒙就是摆脱自己造成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的指导,就不会运用自己的理性。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性(因为理性是天生的);而在于不经过别人的指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性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己造成的。”

所以启蒙都是从自己开始,从自我做起,从唤醒自身原本就有的理性起步。 所以启蒙的道理很简单,就是秉持自己的理性,回到常识中:
1958年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某县亩产三万斤粮食。科学家出来根据他的光合作用原理,论证亩产三万斤粮食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是完全真实的。这位科学家不是没有理性胡说八道,而是他有理性的胡说八道!
王小波的姥姥听了亩产三万斤粮食,不相信:“三万斤粮食不要说在一亩地里怎样生长,就是撒到一亩地里该有多厚啊!”王小波的姥姥没有文化,但她天生就有理性!理性告诉她,亩产三万斤粮食是不符合常识的。她知道常识。
所以启蒙首先是从自我做起,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

摆脱相信报纸,摆脱相信官话,摆脱相信说教,摆脱相信教科书,摆脱相信经典,摆脱相信大救星,摆脱相信人间有救世主……
摆脱圣人崇拜,摆脱领袖崇拜,摆脱偶像崇拜,摆脱权力崇拜,摆脱金钱崇拜……
摆脱言必称希腊,摆脱“学着说、照着说、跟着说、就是不会自己说”,摆脱套话、废话、空话等报纸语言……
摆脱帝王情结,摆脱明君清官梦,摆脱官本位意识,摆脱父母官思想,摆脱“皇粮国税,天经地义”……
摆脱“赵太爷地都有六百亩,他的话会错吗?”
摆脱“我祖上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
摆脱相信伪命题却不相信常识:
例如“李约瑟难题”是个不成立的伪命题。这个问题看看已经出版的香港科技大学陈方正教授的《继承与叛逆》就知道了。
例如治国是个不成立的伪命题。这个问题,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讲得很明白了。
例如仁政是个不成立的伪命题。历史上找不出一个实行仁政的统治者。
例如历史规律是个不成立的伪命题。这个问题我在有关文章里讲过了,这里不赘。
例如阶级斗争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是个不成立的伪命题。历史的真实是每一次大规模的阶级斗争都造成了生产力的大破坏。哪来的什么“推动”?
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是个不成立的伪命题。中国曾经在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社会里长期停滞不前。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怎么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例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个不成立的伪命题。利己是人的天性,没有原罪,毫不利己是谁也做不到的。一个人专门利人,他喝西北风?
……
这些不成立的伪命题很多,这里点到为止。但所有的伪命题都经不住常识的检验。
“摆脱”的目的是为了复活理性,是为了确立常识的立场,是为了回复经验中的自信。
理性是什么?理性是不用你教,我自己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是不用你教,我自己知道——“以事实为根据,以逻辑为准绳”是最基本的理性实践方法。
常识是什么?常识是人人都知道的平常知识。这些平常知识,可能是自己的体会,可能是经验的积累,可能是别人的言传身教。所有的常识都有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常识的道理不用上课学,不用研究,不用作报告开会讲,不用视察指导,人人都会、人人都懂。曾几何时,人们不相信常识了,却相信谎言、相信理论、相信别人的指导了,结果在违背常识的路上碰得头破血流。不是吗?由于违背常识的折腾,猪肉价格高得老百姓吃不起肉了!
什么是经验中的自信?经验是自己切身经历过、体会过、感受过的那些成功了的做法。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这种相信建立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自信必须是经验中的自信。没有经验的自信都是不可靠的轻信,那是自欺欺人的“自信”了。
众所周知,邓小平是个很自信的人。他的自信不仅表现在以他为核心的时候,更表现在他当年处于最困难的时候。这一点看过《邓小平传》的人都清楚。但是大部分人没有注意到,邓小平的自信不是建立在那些空洞的理论、空洞的信念上,更不是建立在权力上!邓小平的自信是建立在自己的理性、自己的经验以及常识上。
例如,邓小平说“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一种理性的体现:既然这条河谁也不知道水深浅,为了避免出事故,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是常识的体现,既然这条路谁也没有走过,为了避免走错了路出事故,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往前走最保险,这是起码的常识。
“摸着石头过河”是经验中的自信!经验告诉人们,只要“摸着石头过河”肯定不会失脚坠入险滩出事故。这种往前走的自信,是出自于经验的自信!
例如,邓小平曾经十分自信地告诫中国的教育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这个说法,既体现了邓小平的理性,也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常识,更体现了邓小平个人的经验体会。
现代化是中国人追求了一百多年还没有实现的目标。作为教育,不培养现代化的人才,难道培养孔老二的孝子贤孙?
改革开放是走向世界的改革开放,是走向全球化的改革开放。教育不为中国走向世界培养有世界眼光、有科学头脑的人才,难道培养“克己复礼”的儒生?
教育是为了明天准备合格的人才。教育不为了中国的未来培养人才,难道为复古主义培养“国学大师”?
邓小平是过来人,有着深厚丰富的经验体会。他深知:中国走向现代化之所以十分艰难,主要是教育的失败。他很清楚:如果说旧时代的教育由于面向面向传统、面向孔子,面向四书五经、面向仁义礼智信,所以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才来;那么,后来的教育则完全失败在不能面向世界上!面向世界意味着什么?面向世界不是面向非洲、面向落后的国家!而是面向发达的国家、面向先进的国家,是为了学习、引进、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先进科学,先进文化。中国的教育不这样面向世界地培养人才,中国不可能前进、不可能进步与发展,不可能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明明白白:传统文化、国学里没有中国实现现代化中最需要的东西。
邓小平的自信还体现在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思想中。因为“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从政、执政以来最重要的经验体会:
(1)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一个国家不发展生产力,不促进经济发展,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离开这个基本点,干什么都是瞎折腾。所以对这个基本点,邓小平告诫中国人“一百年不动摇!”邓小平那代过来人十分清楚:传统文化不发展生产力,国学不解决吃饭问题!
(2)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靠科学、靠知识分子、靠社会精英、靠千百万中国人民干出来的,不是靠吹牛吹出来的!邓小平为什么要说综合国力?因为真正强大的国力,不是阅兵式上那几件武器。而是经济实力,是民富国强。只有民富了才能国强!老百姓穷得叮当响,谈什么国力?强大的国力又是以先进文化为基础与导向的。把孔子捧上天也不会提高半点综合国力。
(3)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个国家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岂不是不务正业?邓小平经验中的自信首要一点是,他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始终作为头等重要大事来对待。例如,他支持的“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乡镇企业、打破大锅饭、承包制、股份制、国有企业改制等,都是为了发展经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邓小平那代人相信,仁义礼智信天天讲也不能解决吃饭问题,不可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没有深奥的思想,都是邓小平根据所处时代的需要,根据中国的现实需要,根据千百万中国人民的需要——领导中国、引导中国人民回到常识中来!
如果说文革结束后的中国有什么思想启蒙的话,邓小平是四十年多来中国启蒙第一人!
时下中国正处于新冠病毒危难中,这场空前的国难给中国人造成的巨大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但应该相信:中国人在痛定思痛之际,会在回归常识的路上,迈出一大步!不要轻易相信古人的话“多难兴邦”——多难并不必然地兴邦。但一个回到理性的民族,会从一场巨大的劫难中觉醒!就像当年有位政治家所说的:“没有文革这场浩劫,我们不会有今天的大彻大悟;不会有十一届三中全会!”
每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知道: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会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中国人仍然处于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贫穷中!这是常识,这是七十年来最重要的常识。改革开放四十年,其实是一条艰难的回归常识之路。但是,这条路走完了吗?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祁萌之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