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回忆

文 / 陈瑶本

6/21/2020 8:36:23 PM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到了。儿子和儿媳带着12岁的孙子回家共度佳节。

我去超市里买来两盒粽子放到桌上,高兴地说:“今天端午节,是纪念大诗人屈原的日子,中午我们吃粽子。”妻说:“难得一家人团聚,今天还是包饺子吧!粽子留着晚上吃。”孙子偏食,身体已经超重,为了他的健康成长,我不想让他多吃肉。见孩子们也都支持老伴的提议,而且已经开始和面剁馅了,为了不影响节日的祥和,我去西间(书房)拿一本《楚辞》读了起来,吃粽子的事就不提了。

改革开放30年,生产发展,经济繁荣,老百姓的生活也富裕了。老伴和孩子们包完饺子,又做出一些菜肴,鸡鸭鱼肉摆满一桌。我拿出几听青岛啤酒,提议:“今日过节,大家喝点酒吧。”老伴和儿媳不会喝,儿子说下午要开车不敢喝,孙子是学生不能喝;我只好独斟了。

吃罢午饭,妻洗涮碗筷,儿子和儿媳去会朋友,孙子在玩手机,我斜倚在沙发上发呆。忽然,60年前我12岁时过端午节的情景涌上心头——

“不是夜来说要跟我们一起去拉露水吗?快起来,我在大门口等你!”天还不亮,就听见比我大两岁的小姑叫着我的名字喊。我连忙起床,睡眼惺忪地穿上节日的新衣,蹬上娘给我做的千层底新鞋。这时才发现,我的手指上、手腕上、脚踝上都系上了美丽的五索线。一定是在睡梦中娘给我系上的。

我想起了前天一个挑着担子敲着小锣的中年汉子走街穿巷卖五索线时的情景。货担前围满了女人和小孩,他笑眯眯的瞅着顾客,双手倒替着从线桄子上向下扯线,一边合着扯线的节拍唱着:“一五根儿一十根儿,一十五根儿二十根儿、二十五根儿三十根儿,三十五根儿四十根儿……再给大嫂(或是大姐)赘上根儿。”有腔有调,唱得意醉神迷。

我匆忙地拿了一条毛巾冲出门去,天已蒙蒙亮。只见小姑和她的三个女友(都是我的同学)穿着新衣新鞋,辫梢上扎着五彩的蝴蝶结,一位叫崔爱芳的女同学浓密的发髻上还插着一朵娇艳的石榴花,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正笑着闹着在街上等我,见我来了,大家一起向村外走去。大街小巷到处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一种特有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原来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插上了新采的艾蒿。

走过村西的水塘,我们来到田野上。虽说过了芒种已是初夏,但是日出之前空气凉爽宜人,一点不热。小麦已是柳黄色,微风吹来,麦浪起伏。小燕子在上面掠波,飞行的姿态真轻盈;百灵鸟在空中鸣啭,清脆的叫声真好听。天气晴朗,小草上、野花上缀满了洁白晶莹的露珠。姑娘们一边唱歌,一边用绣花手帕在草叶上花瓣上拖曳,花手帕完全被露珠洇湿了,就再换上另一条。

我见草地里有蚂蚱跳动,“露重飞难进”,捉起来容易;于是我便收起毛巾,捉起了蚂蚱。小叔前天从檐下鸟窝里掏了4只小麻雀,给了我一只。我把它养在一个盖顶开有小洞的纸盒里,它喳喳地叫着向我索食。我给他喂米饭、饼子屑,它都大口地吞下,但是我知道:它最喜欢吃的不是粮食而是蜘蛛、蚂蚱等虫类活食。见了这些美味,黄瓣未褪的小嘴张得像簸箕,一双漆黑的小眼睛热切地瞅着我,羽毛未丰的双翅不停地扇动,昆虫到了嘴里它把脖子一伸一缩地吞下去,吃了还要,真的是“黄口无饱期”。想着这些,我一会儿就捉到十几只,用毛毛樱草茎从蚂蚱颈部穿成了一个长串。——因为贪捉蚂蚱,我已经渐渐落后,和姑娘们拉开了距离。

忽然,我听到歌声变成了尖叫,不知道前头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赶紧追上去,见崔爱芳被一只刺猬吓得面色苍白,挓挲着两手,一动也不敢动,拉露水的花手帕掉在刺猬跟前。崔爱芳因为清秀的面容和苗条的身材成为班上最漂亮的女生。虽然她的学习成绩不是最优,但是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又天生一副好嗓子,唱起歌来声情并茂,女同学叫她“百灵鸟”,男同学叫她“小周璇”。她胆子小,见到一只毛毛虫也会吓得尖叫,现在她被刺猬吓掉了手帕,拾又不敢拾,弃了又不舍,一双大眼睛滴溜溜地望着我。我从身边的紫穗槐上折下一根细枝,敲了敲小刺猬,它把身体蜷缩起来,头、尾、四肢都不见了,成一个周边是刺的圆球。我拾起手帕交给崔爱芳,她苍白的脸上泛出了红润,低声地说了声“谢谢!”伸手把手帕接去,惹得姑娘们又是一阵大笑——姑娘们在一起总是笑声不断。小刺猬觉察到无人理他,便一点一点地舒展开身体,偷眼望望我们,见对它并无恶意,慢吞吞地觅食去了。

回家的路上我问小姑:“你拿了几条手绢?”小姑说:“三条。一条给你爷爷,一条给你奶奶,一条留给自己。”我惭愧地低下了头,因为我只拿了一条。小姑说:“端午节的露水洗眼眼明,洗手手巧。把我这条给你吧,我自己已经洗过了。”我接过小姑洇满露水的手帕,想到自己也已洗过,回家后便把毛巾给了父亲,手帕给了母亲,母亲用后又把手帕还给了小姑。

早饭后,母亲给了我两个做工精致的荷包。母亲做的荷包很漂亮,我故意把它挂在胸前,在同学们面前显摆。刚到校门口就遇上了早晨和我一起拉露水的两个女同学。“呀!这么漂亮的荷包?给我看看。”她俩一人一个,看了又看,“做得真好,送给我吧!”不等我答应,转身就走。怎么好意思追上去要?崔爱芳来晚了一步,没有拿到荷包,追着我问:“有没有了?有没有了?”

母亲的手巧那可是远近闻名的。她做的荷包不只是平面的刺绣,而是立体的香囊。她用一些五颜六色的小绸布,量量比比,裁裁剪剪,缝缝贴贴,描描画画,再充上一些香料,就成了美丽芳香的小荷包,人见人爱。别人也能做,但只是些形状简单的南瓜、葫芦等。母亲做的小鸟形象逼真,好像真的能展开双翅在天上飞;母亲做的金鱼栩栩如生,好像真的能摇头摆尾在水里游。这是真正的民间手工艺品,拿到今天,说不定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呢。

中午放学回家,母亲见我失去了荷包,就已经猜到了事情的原委,因为这样的事情往年也曾发生过,就安慰我说:“她们喜欢,就让她们拿去吧。你想要,娘再给你做。”第二天早晨,果然我又有了两个新荷包,是母亲连夜赶制的,而且这次的更漂亮。想起崔爱芳没得到荷包时那失望的眼神,我送给她一只。她怕别人看见,把荷包珍藏在外衣里面,深情地看了我一眼:“你真好!”

端午节这天语文课上,邵老师给我们讲了屈原和楚怀王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了端午节的来历。他把屈原的《山鬼》写在黑板上,讲解后,要求我们背过。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辟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邵老师给我们布置的课外作业是:调查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把调查结果写成一篇短文或诗歌。

午饭时母亲端出早已煮好的糯米粽子,有枣泥馅儿的,有豆沙馅儿的。父亲不爱喝雄黄酒,就着几味小菜喝起了即墨老酒。我试着喝了一小口,味道怪怪的,有点黍米香。母亲说:“小孩子家喝什么酒,快吃粽子!”粽子又甜又糯,散发着淡淡的粽叶香。

吃着粽子,想起了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就问父亲。他说:“屈原投江后,老百姓对这位爱国爱民的大诗人之死非常悲痛。一些人回家拿来米粮,用江边的苇叶包裹起来,投入水中喂鱼虾,让他们吃饱了不去侵犯屈原的尸体,以后就演化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一些人划着船满江里打捞屈原的尸体,以后就演化成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听了父亲的讲解,当天下午我写出如下的两首小诗,完成了当天的课外作业。

端午节怀念屈原

屈原辅佐楚怀王,失意自沉汨罗江。
为保忠烈齐投米,年年五月粽叶香。

屈原投江一命休,两岸百姓泪花流。
千船竞发齐打捞,至今端午赛龙舟。

第二天上语文课,没想到写得这么直白无趣的顺口溜还得到了邵老师的表扬。坐在我前排的崔爱芳趁邵老师把诗抄往黑板上的时候,转过脸来,咧嘴一笑,递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七个娟秀小字:了不起,成诗人了!我知道她这半是恭维半是揶揄,便在字条的空白处回了七个字:再淘气,还我荷包!递了回去。她看后回过头来,向我眯起美丽的眼睛,吐了吐粉红的舌头……

妻在我肩上推了一把:“迷瞪什么?困了上床睡去!”把我拉回到现实世界。往事如烟,随风散去。问问儿子,去朋友家,还没回来;看看孙子,在玩手机,兴致正浓。

我们的端午节怎么了?这个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端午节,它的文化内涵早已荡然无存,仅仅剩下一个名称空壳,退化成一个吃吃喝喝的普通假日。三年前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这消息曾惊得我目瞪口呆:起源于中国的端午节怎么会成了别国的文化遗产?现在我似乎有些明白了。

好像有什么声音在我耳畔轰响,是溢满了民族精神和民族血脉的端午文化之根,在岁月的车轮下发出了沉闷的断裂声?
写于2008年6月10日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陈瑶本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