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砚小识·鲁砚之尼山石

文 / 北冥有鱼

6/26/2020 7:43:56 PM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生仲尼,顺便造就了一种砚石,为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增加了一缕美丽的颜色。

尼山,位于曲阜县城东南30公里。海拔340余米,山顶五峰连峙,中峰为尼丘。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故尼山名扬遐迩。中峰东麓有孔子庙和尼山书院等建筑物;另有五老峰、鲁源林、智源溪、坤灵洞、观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等“尼山八景”。尼山孔庙东有砚台沟,暴露于地面的灰黄色石块,石质粗糙,硬度不均,吸水渍墨,不宜制砚,地下深层的柑黄色石,坚细温润,不渗水,不渍墨,发墨有光。

清代乾隆年间《曲阜县志》载:“尼山之石,文理精腻、质坚色黄,可以为砚,得之不易,近无用者。”《清·一统志》也记载:“尼山石砚出曲阜尼山,文理精腻,足称佳品。”尼山石早年被当做制砚良材,但因产出少,故鲜为人知,况传世不多,历史上曾一度绝产绝传,乾隆年以后不再采制,使这一名石被埋没多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石可教授等人的倡导下,尼山石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在尼山五老峰下找到了新坑。新砚石是在石灰岩的夹层中,石厚一二寸、三四寸不等,色呈柑黄,面有疏密不均的黑色松花纹,石质精腻,抚之生润,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而且储量较丰,为尼山砚的制作提供了理想的材料。在山上偶尔可以捡到一种自然形扁平子石,石周边经常年风化,层层如叠饼,人称“千页饼”,石面柑黄,并有褐黑石松花纹,花纹边部较密,向内渐稀,中部则无,是制砚的上品。尼山石以色彩丰富而著称,主要有日本黄绛红、青灰为基色,再夹以墨黑、红等色彩点辍。这些由锰、铁等氧化物形成的矿物沿枝状、层状石肌浸入石内,沉积而形成或工笔、或写意、或板画、或油画的效果,打磨、抛光以后,石上便能清晰地显现出一幅幅逼真的天然画面。

新尼山砚继承了“因其自然”的传统,以大方取胜,因材施艺,略加点缀便成一方自然形砚。特别是用尼山石制作的书卷砚和文房用品因其材质相当,设计巧妙而为众多爱好者所追随。

值得一说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临沂费县城南的天井汪村发现了类似之石,其矿脉和尼山石属于同一脉系,多被用来当作景观石,并以产地的谐音命为“天景石”。之后,临沂平邑县境内也发现同一石种的矿脉,看来孔子思想的流布正有不断扩大之势。

我所收藏尼山砚有10块左右,为我所收鲁砚第二多的品种,这些由刘克唐大师制作的砚台都是书卷砚,其内容有书法全集、文学名著、兰亭序等,尽显大师制砚艺术水平,其中数块《金瓶梅》砚,图文并茂,属于秘藏私赏之属,不宜上图。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北冥有鱼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