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学周
7/2/2020 10:19:26 PM
蔡晓滨先生新著——《启蒙者 西方思想家群像》,是这位勤奋作家的第五部随笔集,在翻开发散着墨香的新书的那一刻,我分明感觉到从《幽暗的航行》(2008年出版)到《启蒙者》(2014出版),蔡晓滨先生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网上关于启蒙的争论很多,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它成了我排解孤寂的良伴,使我得良师导引,徜徉思想的园地,让“启明星”的光亮刺破雾霾笼罩的天幕,透过缝隙看到天空。
如今所谓启蒙,一般指始于十七到十八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民主文化运动。这一运动启发人们反封建传统思想和宗教的束缚,提倡思想自由、个性发展。它是现代社会催生婆,奠定了民主、平等、博爱的普世基调。在我们这个号称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里,人世间很多东西在其中或单独或重复出现过,却独独缺少这样一种启蒙,直到今天,仍有学者认为:“作为知识分子来讲,当务之急应当是把启蒙的一些道理,包括普世价值的一些原理原原本本地搞清楚,然后写到自己的文章中,贯彻到自己的言行中,让民众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超出数千年以来形成的思想局限。”(邓晓芒语)。中国没有启蒙或者说没有真正的启蒙,这是很多学者共同的见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思想家创造过许多辉煌,却没有成为东方天际的“启明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那些号称导师的思想家做过最多的事是“洗脑”而非启蒙。
《启蒙者》是一部人物随笔集,作者在《敬畏那些启蒙之星(代序)》中有这样一段话:“随笔能够强烈地反映作者的主观意愿。看似不经意的谋篇布局,貌似随手拈来的信史稗野,其实,都是作者刻意为之。应当说,从某种意义上讲,随笔是写出来的,更是读出来的。”我把这一段话当成阅读该书的密钥。记得很多年前,在我从事的电视行当的一次会议上,大家讨论关于纪录片的话题,很多人说了很多话如今早都忘得一干二净,可有一句话至今清晰如初,那就是:纪录片的导演对事实有选择和组合的权利。我想把这句话用来描述这本随笔集大概是适用的,作者充分行使了对人物的选择和解读的权利,而且是“刻意为之”的,了解到这一点对于作者的苦心才会心领神会,才能在一些细节的铺陈中知道作者的价值判断,才会知道为什么作者把这十五位思想家敬为“启明星”。
为什么那些启明星总闪烁在西方的天空?!作为一名阅读者,我认为《启蒙者》已经给出了答案,答案就在《福泽渝吉的智慧》一篇之中。在这一篇开始,作者开宗明义:
“民族的智者是一个民族的幸运。绵延了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匮乏的正是这样一种民族的幸运。”这句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从中华文明的源头到如今,还有多少真传?多少是变了味的传统?还有多少人能够读得懂原典?阅读中国历史,常常产生心虚的感觉。我们的历史尤其是如今教科书里的历史实在不敢让人信服,很多“历史学家”真把历史当成了任意装扮的小姑娘了,常常不敢正视历史事实,甚至歪曲捏造事实,历史里面的阴谋、欺骗、凶残,世世代代津津乐道,流布广远。智慧、契约、良善常常成为笑柄,这样一种历史和历史观怎不让“中国威胁论”此起彼伏啊!“放在人类社会文明与富强的大背景下,在古代典籍中名噪一时的孔孟之道和诸子百家,都失去了他们原有的光华。”
蔡晓滨先生的这一番话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思想深邃的当代知识人不左不右不偏不倚的基本判断,有了这样的判断,才会有这样一部关于启蒙者的西方思想家群像。福泽渝吉是一个对中国了解透彻分析到位的思想家,他认为中国属于半开化的国家,依据就是:“农业大有进步,衣食无缺,也能营造房屋建设城市,在形式上俨然成为一个国家,但察其内部则缺乏太多;文学虽盛而研究实用之学的人却很少;在人与人交往中,猜疑嫉妒之心甚深,但在讨论事物的道理上,却没有质疑问难的勇气;模仿性工艺虽巧,但缺乏革新创造之精神;只知墨守成规不知改进;人与人相处虽有一定规矩,但由于习惯力量的特大还不成体统。这样的人就叫半开化,还没有达到文明的程度。”只要看看周遭的人们是如何对待他人,看看街上的车辆如何自顾自横行霸道,看看在国人境外旅游时的种种作为,看看同样对待悲剧事件比如马航事件的中荷两国政府和国民的处理方式,你就不能不认同福泽渝吉关于中国的判断。这些判断即便放在当下依旧不为过时,这就是思想的力量,这就是思想家的伟大!从福泽渝吉那里应该知道老大帝国何以输给岛国日本,核心问题就在于日本能够脱离亚洲诸国阵营,移风易俗,加入到西方文明的阵线当中。蔡先生在文中有这样一段:“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阻挡世界文明的潮流,只有顺势而起,接纳文明的朝露和甘霖,才能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不落伍,不掉队。”作者把日本的福泽渝吉排列在西方思想家行列是有很深的用意的,远在中国东方的岛国日本,已经被国际社会接纳为“西方国家”,在今天的世界的格局中,这个二战的战败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绝不在我们这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下,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不管多么愤青多么爱国,现实就是现实。真希望更多的中国人知道福泽渝吉这个人,了解他的思想,把他当成一面镜子时刻照照自己,这样会清醒许多。
读罢这本三十万字的《启蒙者》,掩卷沉思,觉得十五位思想家每一位都有其极其鲜明的当下意义,他们的身影和面庞或已遥远,而思想的火花对于当下对于中国仍旧有现实针对性,作者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从这些启蒙者那里不辞辛劳借来一点点电光火石,期待照亮历史的蒙昧与现实的雾霾,看看每一篇什的标题,就能体悟其苦心:民主、平等、悲悯、良知、世界、创新、忏悔、救赎……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文明需要向西方借鉴的,在这里引用邓晓芒一段话说明启蒙的重要意义:“现在总有那样一种声音,认为启蒙、理性这些都是西方不要了的东西,是西方丢弃掉的东西。也许某种程度上,事实确乎如此,但我要说,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启蒙和理性仍旧是我们最需要的。西方国家是在启蒙和理性已经成体系,并且在现实中形成了一种制度后,他们在此基础上去反思这种制度及其背后的价值理念,对于西方社会而言,这个工作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样做可以促使这个制度更加完善。但中国就完全不一样了,中国根本还没有建成体系性的启蒙和理性,制度更是谈不上,我们没有这些东西,有什么本钱学人家去搞后现代呢? 关于启蒙,我的观点是,启蒙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启蒙需要一点一点往前推,正如福柯所理解的那样,启蒙是一种哲学的进取方式。”我想这可以作为阅读蔡晓滨先生这部新著《启蒙者》的动力和旨归。
《启蒙者》是一部能让阅读者获得阅读快感的书,深邃的思想是用优美的语言表述的,思想家的形象是用泼墨写意和工笔细描结合完成的,它是一匹五彩绸缎做成的精美华服,但你在欣赏其中华彩的过程里,能够想象出桑蚕吃掉桑叶吐出蚕丝,丝工缫丝织女纺织的全过程,这里面有很多辛劳的印记但最终都化成了美。尽管如此,这还不是一部畅快淋漓的作品,因为很多时候作者或多或少让我觉得“那里太冷,到处都是穿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