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境内秦驰道浅考

文 / 李知生

2/29/2020 9:48:12 AM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秦始皇在统一七国以后的第二年,下达诏书,命令在全国各地广修驰道。据史书记载,修筑的规格标准是纵横平直,逢山开道,逢水架桥,“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这就是说,天子巡游天下的驰道东到今天的北京、山东地区,南到浙江、江苏、湖南、江西一带。江湖、滨海上的自然风光优美的景观,都要修到。道宽约七十米,七米左右栽一棵松树。道路两边筑起小矮墙,用夯锤礅砸结实。
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到公元前209年病死的十多年时间里,秦始皇一共到全国各地巡游了五次。在这五次当中,他不远数千里之遥,共有三次来山东半岛巡游,以搜求长生不老药。这其中有两次,是坐车经过当时即墨境内的驰道线,另外一次是坐船,由即墨东部的海上驶过的。这三次由驰道、海上经过即墨的路线、时间分别是:
第一次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春),由咸阳东行经今河南省进入山东,来到今邹城市的峄山,立石刻碑颂颂秦德;再由峄山经曲阜至泰安,登泰山封禅,刻立功德碑;再由泰安、济南、临淄一路东上北去,沿渤海湾的莱州、黄县、芝罘(烟台)、牟平至成山;登成山头后返回烟台的芝罘岛,立石刻上歌颂秦朝丰功伟绩的碑文后,经半岛中部的捷径水道、午极、留格庄、行村、羊郡进入即墨。入即墨后,一路沿着驰道过丁字湾,望崂山,过城阳;然后由胶州、王台南下至琅琊。在琅琊,观看大海后“大乐之”,也就是说非常高兴,在那里留住了三个月,并在琅琊山上筑起琅琊台,迁移了三万户黔首(即普通民众,现在叫村民)于台下,免除他们十二年的赋税,又立石刻碑,歌颂秦朝的功德;然后南去经由江苏的徐州等地,渡淮河、长江,登湖南的衡山。最后由南阳的武关回东都洛阳。捎带着说一点,秦始皇的这第一次山东之行,路过邹城、曲阜,对早在春秋战国期间就已出名的人文大家孔子、孟子,史书只字没提,可见当年秦始皇对儒家文人是很厌恶的。
第二次于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春),由今河南省来山东,在安阳的博浪沙那个地方,遭遇张良雇佣的刺客用大铁锥的袭击,令地方官府大搜了十天,结果也没抓着。然后由济南、临淄、潍坊一线沿着渤海湾的驰道直趋黄县、芝罘、成山;在芝罘半岛上再次立石刻碑,歌功颂德,又沿半岛东海岸驰道南下琅琊台,途经即墨。最后由琅琊西出山东,经由山西的上党一线驰道,回京城咸阳。
第三次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距离上次来山东半岛地区已有八年之久。秦始皇出生在远离大海的关中黄土高原地区,又是秦汉以前见过大海次数最多的一个帝王之一。他对大海的留恋可能是出于其对大海的崇拜,大海波涛汹涌,浩渺无涯,海上风云变幻莫测,经常有海市蜃楼出现,更有像徐福等诸多方士投其希冀长生不老之所好,极力鼓吹说海上有三仙山和长生不老之药,还有可能遇到长寿仙人安其生等,一次次的骗他的银子花。他信以为真,一次次的到海边来访求。这次出巡时秦始皇已经五十岁,他的身体可能自我感觉也不怎么样了,所以再一次亲自前来寻求长生不老仙丹。
这次秦始皇由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陪同,出京后走的是湖北、湖南一路,到九嶷山祭祀过虞舜的灵位,又过浙江,上绍兴祭祀大禹,立石刻碑歌颂秦德。再返回丹阳,由长江乘船出海,北上琅琊台在那里上岸。徐福等方士在那里又骗他说:蓬莱岛上的仙药易得,就是海上有大鱼挡道阻拦取不回来,请皇帝派勇士驾船出海,以连弩弓箭射杀之,才可取到仙药。秦始皇听了亲自出海,从琅琊台一直到了成山头,也没见着大鱼的踪影。一直到芝罘(今烟台)海面,才见着一条大鱼,被武士们射杀了。
这次秦始皇从琅琊台登船,由海上傍半岛东海岸北行,经灵山岛、崂山头、田横岛、南黄岛、苏山岛、石岛、成山头至烟台。在烟台登陆后经蓬莱、莱州、临淄、济南、临清等地西返,路上走到山东和河北交界的平原津的时候,便生了重病,走到河北省的沙丘平台行宫(今河北巨鹿附近)时,便病死在了那里。
秦始皇的三次山东巡游,虽然煞有介事地以封禅名山、祭祀山神为幌子来愚弄天下的“黔首”们,实则一门心思为了达到求仙药长生不老来奴役黔首们的目的。其中派徐福带领强抢来的数千童男童女出海取长生不老药的举动,就是第二次来山东半岛时发生的荒唐事。现在烟台、荣成、胶南、蓬莱、崂山、连云港等地纷纷争说当年徐福出海地为自己辖区,以致文字官司打得漏洞百出、笑话连篇,实为国人所不齿。实际当年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和一大批园艺工匠,出海求长生不老药之处,应是在山东半岛上的蓬莱或胶南的琅琊。当时这两地的人烟比较辐辏、物产丰富,道路平坦通畅,加上海上经常有海市蜃楼出现,且有距传说中的蓬瀛三岛相去不远的诸多条件。
秦始皇两次路过即墨境域,都经过当时属于即墨的崂山脚下。虽然现在有许多人讹传秦始皇游览过崂山,清末民初更有太清宫的热心道士,煞有介事地在太清宫东侧石阶路旁的岩石上,镌有“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的石刻(秦始皇二十八年为公元前219年,为秦始皇第一次来山东半岛巡游),实际上秦始皇当时虽路过崂山脚下,却并没有进过崂山,这从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中可以看出端倪。秦始皇来山东共祭祀神山八座,其中五座在山东半岛地区,即:阴主三山,现在平度的三户山;阳主芝罘,烟台的芝罘山;月主莱山,黄县的莱山;日主成山,荣成的成山;时主琅琊,胶南的琅琊山。翻开山东省地势图可以看出,这五座山的位置均离大海相去不远,而且地势平缓,海拔高度均不超过200米!崂山虽贵为华夏滨海第一高山,主峰海拔一千多米以上,千壁峭立直插云海,山海奇观引人入胜,但是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人类文明还远没有深入到这座地处山陬海隅的高山大涧中。 偌大的一个崂山,那时还处于人类没有涉足开发的原始蛮荒状态,到处荆棘丛生,树林密布,毒蛇猛兽出没。当时的海畔山川间,根本没有多少人烟居住,更谈不上什么宫观庙宇、人文景观!一个贵为天子的皇帝,出门乘车还要乘六匹以上马拉的舆车,才能彰显皇帝的九九之尊,当时他怎么可能冒着生命危险,像黔首一样捉袖挽裤,跋山涉水,徒步钻进深山老林中,去进行毫无价值的荒野漫游?!崂山最大的道教圣地太清宫,直到西汉武帝年间,才有张廉夫弃官前来结草庐,也就是搭个木架子苫上山草成为窝棚罢了,也是为隐居避祸!这比秦始皇巡游路过即墨地域时,晚了整整七十余年!即墨地方志书记载说:当年“草庐”周围经常有食肉动物的虎豹出没,可见崂山还是原始生态人类生存之高危凶险。崂山东海岸立村历史最悠久的青山、黄山两村,更是一千多年以后南宋年间的事……崂山腹地一直到明朝,还是虎豹出没之地,这从明清《即墨县志》上可以看出。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来到崂山后,在太清宫以东的海畔搭庵(草棚子)居住,经常有虎豹骚扰,他在门眉上贴有“驱虎庵”的符咒,以求避灾。可见直到六百年前的明朝,崂山的原始生态状况还是良好。
秦始皇当年经过即墨的这段驰道,是即墨最主要的莱夷土著人类生活聚居区,现在被省、市、县三级保护的古遗址,就有十二处之多,它们从南往北排列依次为:石原、台子、王圈、店东、马坪、姜家马坪、河西、谭家庄、演堤、孙家周疃、南阡、北阡。在这些古遗址中,既有七千多年前贝丘文化时期的远古人类生活遗址,也有五千多年前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古遗址,还有龙山文化时期的东夷人遗址,更有商、周、秦汉以来的古村落遗址。
是什么原因能将数千年前的远古莱夷土著居民,这样高度地集中在一条纵贯南北、濒临海湾、低山的地带上?其原因不排除有二:
一是即墨的古地理环境和现在大不相同。中北部直抵莱阳的姜山洼,在古代是一大片广袤的低洼湿地,由于地势相对平缓,排泄不畅,形成大面积的潴水沼泽地。这些终年潴水中的含氟量极大,底层泥土凝结成姜石(即墨方言称为干沟石)。其水为漤(lan,音懒)水,水质对人体有害,不适宜生产力低下,当时还不可能打深水井的上古人群居住,形成一片早期人类文明的空漠地域,所以在出产姜石的即墨北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上古人类居住的遗址。因而从远古以来,即墨的远古人类都在傍河、靠海、水质好的地域定居。丁字湾畔的冲积河口一带,王村半岛上的滨海低丘阶地、莲阴河谷流域一带的河流肥壤沃土上 ,均为远古人类的首选之地。其他如即墨中南部的墨水河流域、西部的大沽河沿岸一带,也是即墨重要的早期人类生活地区。
二是当秦驰道过境时,由于修筑和长年维护工程浩大,所需人力、物力均得驰道沿线的黔首们劳作。在2000多年前基本使用铁、木工具生产,非常原始落后的条件下,为了维护驰道长年高标准畅通无阻,即墨地区的官府将辖地其他地方的黔首们强迫迁到驰道沿线密集居住,随时可以维护攸关生死的皇帝巡游的驰道,这都极有可能,恐怕这就是第二个原因吧。
以上两条纯为臆测,没有什么确凿的依据。不过从驰道的选址来看,当时的道路工程专家所选的路线,一是滨海地势低平,躲开了高山大涧,二是所经过的沿途,基本都是适宜人类聚居生活的地域。有人浏览即墨地势图可能会怀疑,莲阴河谷中段地势狭窄、深邃,为两条平行的山岭所挟持,秦驰道为什么不选西岭上地势平坦的蓝家荒、柳树屯、梁家屯、俞家屯一带辟路?这正是今天要说的一个关键所在。这一带在如今是一片广袤的沃野良田,极目阡陌纵横,粮食稳产高产。但在远古时期直至1950年代初期,自段村以北至牛齐埠、五沽河流域,正是即墨最大的一片潴水沼泽湿地,是一片不适宜生产力低下的古人定居生活的禁地。
当年这条饱蘸劳动人民血汗的通衢大道,在汉朝时期还被广泛使用。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的数次山东半岛之游,也是走的这条秦驰道。在后来的历史过程中,这条驰道逐渐被废弃,大多地段已成为重要的交通干线的一部分或城镇,有的地方辟为沃野良田,早已看不出当年驰道的丝毫端倪。不过,根据地史资料中的蛛丝马迹,人们还是能辨认出当年那浩大工程的某一区段的。譬如莲阴河谷中的马坪至枣行、姜家埠子段,早在1980年代,我骑自行车路过的时候,那时不超过六米多宽的乡间土大道,就修筑在很宽的古大道的道基上,显得非常窄小。宽大的古道在有沟坎、坡沿的地方更是十分明显;道基都被削平,而道基的外侧则高低不平,保持原始状态。 而今过去了二三十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古大道两侧已成为当地经济开发的集中区,盖满了密密麻麻的建筑物,很难寻觅到以前的踪迹了。惟有王圈水库大坝以下至姜家埠子村的川谷狭窄处,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自然地貌状态。
如今即墨地方志书对这一古道有所记载的,当属2005年出版的《金口镇志》道路篇中的“驿道”一节:“驿传制度肇始于春秋战国,完备于秦。为官府传达公文书信的专车、驿马通行开辟的交通大道,亦称驰道,又称官道。……现庙东村南至东渠(西南东北向)一段,仍称官道……”


参考图1 莲阴河谷姜家埠子段古道处遗址


参考图2 莲阴河谷山川地理的标志——火山流纹岩锥体青山,川谷内诸多村落傍河而立,古道黄坚土下面埋藏的古遗迹众多


参考图3 姜家埠子与店东村之间曾经的古道遗踪。由于这里至今还处于农耕状态,自然山水相对破坏轻微

(以上照片为2000年以前用120相机拍摄,如今已遗失,曾于2010年以后发表在青岛城市档案论坛上,现在该三幅照片系从青青岛社区上截图。今年2月23日,封城郁闷,让儿子开车拉着出去走走。本来计划再看看姜家埠子一带的原始地貌,结果各村自以为是,封路不让走,只得匆匆而过,没有拍摄照片。胶州湾人类开发得早,其原始农耕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丁字湾属蓝色硅谷范畴,许多村庄农田开发为某些官府和少数人赚钱的空间,仅有不多的农耕痕迹很快也会荡然无存。那些华夏数千年历史的痕迹,也就很快随之而去了!)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北郭居士/李知生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