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宗教信仰?

文 / 祁萌之

7/2/2020 9:43:06 PM

有朋友看了文章《理性与信仰两个不同的范畴》后,问我:怎样区分宗教与信仰?为什么人们总是把宗教与信仰连在一起说“宗教信仰”如何如何?中国文化里有无宗教?

下面谈谈这几个问题。

不仅中国人把宗教与信仰连在一起说话,外国人也是常说“宗教信仰”。原因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宗教,在这些国家里所谓信仰就是宗教。所以在这些国家里宗教与信仰是一回事。中国文化严格说没有宗教,也没有其他信仰。中国人虽然相信圣人,那仅是道德意义上的相信圣人教诲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并非真正的信仰。所以即便在中国人眼中,信仰与宗教也是一回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共产主义作为信仰。但共产主义在人们的心目中是追求理想的世俗社会的一张未来的蓝图,并非纯粹精神意义上的靠山。至于这个未来的世俗社会能否变成现实,那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迄今为止,宗教与信仰在人类文化中实质上是一回事,实际生活中不存在非宗教的信仰;或者说离开了宗教谈不上信仰。这是人们把宗教与信仰连在一起说话的根本原因。所以把宗教与信仰分别定义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信仰作为动词是有其特殊含义的——指人类对宗教的一种无限崇拜的情感心理:无功利、无原因、无条件的绝对相信。

那么宗教是什么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注意一个问题:人世间有很多现象是无法用一句话说明白的。那么概括这种现象的概念,也无法用一句话能解释清楚。所以人类文化中的很多概念往往是一句话说不明白的。这个事实存在,是词典里那些解释概念的文字,让人看了仍然懵懂的根本原因。

这里举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什么是爱情?词典里解释:爱情是男女之间相爱的感情。这个解释让人无法接受:母子之间有爱的感情,显然不是爱情。父女之间有爱的感情,也不能说是爱情。兄妹之间、姐弟之间都有爱的感情,都不是爱情。所以这个解释并未说明爱情是什么,等于说了一句没有用的废话。

实际上编撰词典这个条目的专家,仅看到了爱情属于男女之间感情(爱)的一般共性,没有看到男女之间爱情固有的特性。其实作者就没有搞明白爱情是什么。或者说这些专家就不懂得:只有抓住了爱情与其他种类情感不同之处的特性,才能说清楚爱情是什么。不过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鉴于本文立意及篇幅的原因,这里不可能解答爱情是什么。有机会另文再谈吧。

再如什么是思想?词典的解释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论。这个解释也经不住推敲。

今天是农历四月二十七日,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是端午节。举个吃粽子的例子:很多人喜欢吃粽子,但粽子做起来很费事,也不是一般人都会包粽子。于是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吃别人包好了的粽子。但每次吃粽子时,大都先放锅笼屉上蒸热后再吃。不过蒸过的粽子,粽叶皮都粘在粽子上,很不好剥皮,且味道也远不如刚煮出来的时候鲜美。后来人们发现:熟粽子吃前不要蒸,可以放到纯净水中煮三五分钟即可上餐桌。既剥皮容易,又味道鲜美,与新鲜煮出来的粽子味道一样美味可口!

上述这个吃粽子的过程(客观存在)及发现用水煮的办法(结论),与词典解释什么是思想的说法——“客观存在反映在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论”基本吻合。但能说吃粽子中发现的用水煮这个“结论”是思想吗?显然这个“结论”不属于思想,只能说是生活技巧。也就是说,词典对什么是思想的解释,仅指出了一种共性,并未说出思想之所以为思想的特性。那么什么是思想?这个问题以后另文谈吧,这里打住。

可以看出,上述爱情、思想这两个概念,词典的定义都不恰当。这类概念属于“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

要想解释这类“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概念,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概念所概括的现象(事物)之特性予以叙述。读者从这种叙述中自然就能心领神会、就能豁然开朗。

宗教也属于“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概念。那么,宗教都有哪些特性呢?请读者继续看下去:

(一)宗教是一种精神现象。寄托了人类的精神需要、精神诉求、精神依靠及最后的精神希望。所以宗教信徒一般的不会自杀,这不是宗教教规的原因,而是宗教信仰中涵有的“最后希望”给人活下去的力量。一种文化如果不能给人以“最后的希望”,这种文化便存在不应有的严重缺陷。

(二)宗教解答了“人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从而为世俗的人生赋予了崇高的意义与目标——人活着不仅仅是世俗意义上的;更是生命终止后崇高意义上的活着,这种活着体现了人的终极关怀。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如果不考虑、不解决“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是一个天大的缺陷!意味着人的世俗生活并未彻底脱离原始状态。

(三)宗教拥有超自然的力量。尘世的一切都受这种力量的支配。正是源于这个原因,宗教最终解答了非宗教人类不能解答的问题。例如唯物主义无法解答:婴儿为什么一下生就会吃奶、为什么一下生就会哭、而不是笑;幼儿为什么能对美与丑做出绝然相反的反应;万有引力是从哪里来的……等太多的、非宗教人类无法解答的问题,在宗教那里都有了答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宗教是人类的不可或缺。

(四)宗教都是道德意义上的。所以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国家,一般的不会出现社会性的道德败坏。正是从这个视角可以看出,中国有史以来屡屡出现的社会性道德败坏现象,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文化里没有宗教的缘故。人类的发展史证实,没有宗教文化的道德,容易畸变成“伪道德”;道德家往往是“伪君子”。为什么没有宗教文化的国家容易出现社会性道德败坏这种现象?主要是没有宗教的民族,缺乏敬畏意识。没有敬畏意识的道德,容易“弄虚作假”,所谓道德都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说教中,很难见诸于行动。

(五)宗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必然现象。即人类在解决了吃穿住问题后,必然地产生精神世界的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宗教出现了。或者说人类创造了宗教,以解决精神世界的一系列问题。远古蒙昧时期,可能有人类崇拜某种偶像的现象,却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人类只有在摆脱蒙昧时期后,意识到“人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时才会出现宗教的需要。所以说宗教现象是人类进化到高级阶段的文化现象。

(六)宗教使人类走出了实用主义文化,最终摆脱了动物状态,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因为宗教解决了人类的精神世界问题。人不仅仅是个肉体的存在,更是个精神的存在。所以说没有宗教的实用主义文化是人类进化中的“初级阶段”。没有宗教的文化,人的精神世界必定是有缺陷的、简陋的,世俗生活不可能产生超越性的崇高意义。毋宁说没有宗教的文化是一种不成熟的文化。

(七)宗教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除了宗教以外,人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成为人类永远的力量源泉。宗教为什么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呢?这与上述宗教的特性有关。

宗教由于解答了“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后,便赋予人生一种崇高而又永恒的意义。也就是说,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世俗生活中的活着;更重要的是为了死后的永恒而活着。死虽然是肉体的结束,却是崇高意义上的永恒的开始。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获得这种永恒的开始——这与人是怎样活着直接相关:有什么样的“活着”,便会有什么样的“死后”。所以在基督教里,能按照上帝意志很好地活着的人,死后可以进天国;像希特勒那样的人死后只有下地狱。明白了宗教的这个原理后,就知道了宗教信徒为什么会终生积极努力、奋斗不息——所谓宗教涵有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之道理就在这里。

前边叙述中已经一再谈过中国文化里没有宗教。但很多中外学者谈中国文化中有儒教、道教的说法。儒教、道教不是宗教。为什么说它们不是宗教?看看前边所述关于宗教的七条特性就知道了。这里不再赘述。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创立出自己的宗教来呢?这与先秦诸子百家有关。

先秦文化看上去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却没有一家追问“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更不可能有人沿着这个问题,提出超越世俗的人生意义;不可能有超越性地叩问“人应该怎样活着?”所以诸子百家所谓的人生都是实用主义的世俗文化。

由于先秦人都信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所以没有人考虑华夏之地世俗生活以外的问题。所以他们也就不需要有超自然的力量来解答其实他们解答不了的问题。先秦诸子百家的共同毛病是:他们鼓吹的不同学说,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方法、解决共同的问题:维护君权统治制度。这是诸子百家共同的致命弱点。

所以先秦文化看上去是各不相同的诸子百家,其实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一样的:如何维护君权统治,如何维持社会等级秩序,如何治国——如何管理好黎民百姓。这种实用主义文化土壤不太可能产生真正的宗教。

实际上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南北朝时兴旺发达起来的佛教,也被中国实用主义文化改造过了。从晚唐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以看出那个时期佛教之盛。从皇帝到黎民百姓,都皈依佛教。皇帝修建了那么多的佛教寺院,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佛能保佑他们稳坐江山。

近代以来在中国兴起的基督教,又何尝不是在实用主义文化土壤上艰难地生存?大部分中国基督教徒其实并不认真学习圣经,主要目的就是四个字:上帝保佑。鲜有人搞明白“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句话深蕴的重大意义是:上帝并不管尘世的事。尘世的事由人类自己解决。没有摆脱实用主义的教徒,一天到晚抱住“上帝保佑”:生意要发财,祈求上帝保佑;要想升迁,祈求上帝保佑;有病了,祈求上帝保佑;要考大学了,祈求上帝保佑……。这种凡事祈求上帝保佑的做法看上去没有错,却是实用主义的宗教意识。不仅违背了圣经的教义,也消解了“凯撒的归凯撒”涵有的伟大意义——自强不息、努力奋斗。

中国教徒这种信教现象说明:实用主义文化渗入到中国人骨子里了。所以中国人归依宗教,是一个精神品质脱胎换骨的过程。不经历这个过程,是很难踏进宗教圣殿的。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祁萌之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