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洞百出的“梁晓声文化四句”

文 / 祁萌之

6/28/2020 8:25:13 AM

有文章以“著名作家与学者梁晓声”为名片,推荐“梁晓声文化四句”。

梁晓声是著名作家不假。不过这年月里,“著名作家”并不值钱。经验告诉人们:很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形同文字垃圾。梁晓声是以《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等作品名世。《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当年轰动一时。之所以会产生一时的轰动,那是刚刚从文化沙漠过来的那个特殊时代的原因。今天再看这两部作品,浅薄与粗糙自不待言,称不上优秀作品。至于《雪城》虽然获得茅盾文学奖,也不必大惊小怪:如今的大陆读者,还有几人相信中国的文学奖?

说梁晓声是著名学者,就有点名不副实了。在我看来恰恰相反:梁晓声虽是著名作家,却是个平庸得连学术文章都写不好的学者。例如很多人推荐的“梁晓声文化四句”,便充分暴露出梁晓声的文化修养之单薄、学问造诣之浅陋、思想水平之平庸——都是让人不敢恭维的。

“梁晓声文化四句”讲的内容,大都是中国文化中的老生常谈,作者不但没有讲出什么新意来,有些说法可以明显看出作者概念不清。众所周知,概念不清属于学养上的低级错误。下面具体谈谈他的“文化四句”都是些什么东西:

(一)植根于内心的修养。
作者认为修养分为知识素养体现在智商上;人文素养体现在情商上。
众所周知,智商是心理学中测定人的智力水平的一个指标。反映了人的智力状况如何。而智力是源于人的生理结构、例如大脑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天生的。由于人的大脑天生就不一样,所以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所以智力不是培养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学习知识可以开发智力,但学习知识不可能创造智力。所以梁晓声所谓的知识修养体现为智商,其实是不可能的。说明梁晓声根本就不知道智商是怎么一回事。

至于作者说人文修养体现为情商,这个说法属于满天抹浆糊了。人文涵盖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教育等有关学科专业。笼统的人文修养怎样体现为具体的情商?

但情商是指人对自我情绪认知、自我情绪控制、自我情绪激励、自我心理调控,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认识、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等诸方面,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灵魂是意志力与识别力。

显而易见,情商与人文修养有联系。但,说人文修养体现为情商则属于个大而无当的说法了。用空泛的人文概念去说明具体的情商,能说明什么呢?其实在这里,梁晓声自己也心中无数。

可以看出,作者从传统文化里抓住了“内在修养”这个概念,想大做文章,结果稀里糊涂说了半天,让人懵懂:“内在修养”到底是什么?文章显示,梁晓声连他使用的一些概念都搞不清是什么意思,“稀里糊涂说了半天”,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这句话本身就有语病:自觉就是自我觉悟、自我觉醒、自我行动。既然是自觉,与别人提醒无关。难道还有别人提醒的自觉?别人提醒了还叫自觉吗?

梁晓声说:“人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肉体的生命,一个是文化的生命。抽去文化这根筋,人不过是动物。”显而易见,这个说法属于胡说八道了!

大概全世界所有不同文化的人类都知道:人既是个肉体的存在,又是个精神(意识)的存在。也就是说,肉体与精神(意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谁都知道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有精神,动物没有精神。有文化的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并非人的根本特征。难道没有文化的人就不是人了?作者说没有文化的人属于动物,不是胡说八道吗?

可以肯定的是,梁晓声对“人是什么”一点也不清楚——就大言不惭地侈谈人的问题,既表现出无知,也体现出不知天高地厚了。这样的学者在职业操守上是很成问题的。

不过这里有必要简略地给梁晓声补上这一课——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1)人天生有自由意志。即判断能力与决断能力(理性)。
(2)人会思想。也就是帕斯卡尔说的“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这个思想(动词)的突出特征是人会问“为什么”。这是天生的能力,不是教的。少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问不完的“为什么”。
(3)人有个性。个性是“唯我独有”的,是创造力的源泉。被扼杀了个性的人,也失去了创造力。
(4)人有灵魂。灵魂是神性与魔性的对峙或较量的状态。神性占上风是活的灵魂;魔性占上风是死魂灵。
(5)人有精神家园(审美意义上的情感世界)。

梁晓声说“人贵在自觉”。自觉什么?他没有说。其实“人之贵”贵在上述这些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上。呵护并发扬这些特性,才是最重要的“人之贵”——这大概是梁晓声所不知道的。

(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作者解释说:“自由是不受限制与约束的自作主张”。既然自由是不受限制与约束,又说“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什么意思?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他又进一步解释:“主张的自由是以善和公正为前提的”。梁晓声在这里把自由、善、公正扯到一起,是想表达什么意思?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其实这里仍然反映出梁晓声还是概念不清。他压根就不知道自由、善、公正是什么意思——

自由涵有不可分割的两重意思:一个是人表现自由意志的能力,即自我判断与自我决断的能力。一个是这种判断与决断处于不受外界限制与干扰、可以随意表达的状态中。在政治上这个现象体现为人的权利。这是人权的核心意义。所以离开了自由意志谈自由,属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显然梁晓声并不知道这个基本常识。

善是自由意志的理性表现,即人天生就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所以善是自由的“题中应有之义”。作者说善是自由的前提属于画蛇添足了。

公正是个政治概念。是正义大道的体现方法。例如“公权力在公开透明中运作”是社会公正的最重要的方法与标志。梁晓声用政治概念的公正,作为哲学概念的自由(自由意志)的前提,有点驴唇不对马嘴了。
于是看来,梁晓声对“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这句话的讲解,由于概念不清,也是“稀里糊涂说了半天”!
其实梁晓声想告诫别人:自由是以不损害他人权益为条件的。但是这个告诫犹如告诫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人:“你要节约粮食啊!”

(四)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严格说,善良与善是一回事。善是人的天性。善良是这种天性付诸思想行为罢了。前边已经说过了,善就是人天生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例如动物都知道“跪哺”“反哺”“虎毒不食子”。何况人乎?所以用“为他人着想”来界定善良,是多此一举,没有意义。再说为他人着想,在实践上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凡事为他人着想,也不可能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实际上人都是凡事都为自己着想,时刻为自己着想。只要为自己着想不损害他人权益就是道德的了。试问梁晓声你能为他人着想吗?你自己都做不到为他人着想,高谈阔论为他人着想是什么意思?
梁晓声这个“高谈阔论”是炒冷饭,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说法的翻版。谁见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来?道德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不是空谈出来的。

“梁晓声文化四句”是作者想讲文化修养的问题。怎奈自身文化修养都不过关,连起码的概念都搞不清,就做文化修养这样的大文章。结果不是捉襟见肘,而是“鸭子要上架”——有点不自量力了。实事求是地说,梁晓声连自己笔下的概念都搞不明白,说明他不具备写这种大文章的能力水平。非要写,只能漏洞百出了。

梁晓声有所不知:写小说与写学术文章是大不一样的。写小说可以在浮想联翩中“凭空编造”,写出来的人物与情节只要感动人,并符合“艺术的真实”就可以了。

写学术文章则是探索真理、表达真理。既要符合事实,又要符合逻辑;既要说真话,更要说有道理的真话。既要表述事实,更要通过这种表述,传达出别人没有的思想来。

学术文章都要用概念在叙述中说理达意。如果作者连自己使用的概念都搞不明白是啥意思,写出来的文章必然像梁晓声的文化四句这样:“稀里糊涂说了半天”,连他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些什么。

据悉,梁晓声成了“著名作家”后,去某大学当了教授。但,恕我孤陋寡闻:至今未见梁晓声有一篇成功的学术文章。我想,他也不可能有成功的学术文章。因为梁晓声不仅学术造诣谈不上,更缺乏一个学者不可或缺的谨慎与谦卑。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祁萌之更多作品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